【摘要】離岸公司金融在意義上體現了全球金融自由化。但離岸公司金融的運作也存在著較多的風險,因為其巨大的資金,在流動中難免會對各國金融體系產生巨大的沖擊。隨著離岸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離岸公司在跨國金融并購法律問題給現代跨國金融業務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離岸金融的監管問題在國際組織和一些發達國家也開始不斷重視。了解離岸公司在跨國并購中的法律問題,以及加強離岸金融監管可以降低各種風險的發生,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利用這一巨大市場。
【關鍵詞】離岸公司 離岸公司并購 離岸金融監管
近年來,各國的離岸金融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其優勢與缺點也更加清晰的出現在人們的眼中。離岸公司在跨國金融業務中的稅務與法律問題給現代跨國金融業務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而國際組織和一些發達國家也開始日益重視離岸金融的監管問題。本文在主要通過對離岸公司進行介紹,以及對離岸公司在跨國并購中的法律問題進行闡述,了解離岸公司在跨國金融活動中的運作,并對我國離岸金融的監管進行論述。
一、離岸公司定義
有關離岸公司(Offshore Company)定義多種文獻有不同解釋,較為統一的定義是指非當地投資者在離岸法域依據該法域的離岸公司法規范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而筆者認為,離岸是相對于在岸而言的一種定義,本地公司稱為在岸公司,非本地公司即是離岸公司,美國公司在中國是中國的離岸公司,而中國公司在美國則是美國的離岸公司。只是指一些國家和地區因為適用于一些特殊的法規或者特殊的地理優勢而成為了著名的離岸圣地,例如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均是適用國際商法的離岸地區,便成為了離岸資本運作的圣地,而香港,緊鄰大陸,而適用普通法,也成為離岸貿易運作圣地。
離岸公司具有設立程序簡便、管理成本低、維護簡單、有較強的保密性、不同離岸地區公司有不同稅收政策等優勢。因此離岸公司在跨國金融活動中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因此了解其適用的法律及稅收問題極為關鍵。
二、離岸公司并購存在的法律問題
我國企業被離岸公司并購,不但提高了國外資本的流動能力,又符合我國政策所穩定的要求,為國外投資者并購國內企業打開了方便之門。但是,不少離岸公司的跨國并購為了逃避我國法律,這將必然導致更多并購問題的出現。
(一)國有資產的流失
外資在并購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對跨國并購活動的法律政策不完善;產權交易主體的不明確;對國有資產的評估缺少規范性,忽視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價值;過程中缺乏監管,尋租情況嚴重,沒有公開公平的制度保障;國有資產出售的賣方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特殊目的不顧大局,急于求成,等等。
為了防止離岸并購中的國有資產流失情況加劇,我國必須加強對并購活動的管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國國有企業實行兩權分離的經營模式,經營者有侵占公司資產的動機。這種侵占對離岸公司進行并購提供了便利。因各離岸地的法律異同,諸多離岸注冊公司仍然有著隱蔽性,經營者通過在此類注冊地注冊離岸公司,隱瞞自己真實的身份,然后通過復雜的股權關系掩飾,將國有資產注入離岸公司,而真正的所有者徹底的消失人們的視線當中。而并購中的國有資產也是由該經營者控制,在交易中可以利用其權力和信息優勢,低成本收購國有股權,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2.外商在并購國內企業時,并不需要支付較多的資本就可以輕易地取得控股地位。然后利用被并購企業在國內的品牌、業績等無形資產以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景,選擇在海外上市或者經驗一段時間后轉售,獲取超額的回報。然而,我方賬面上并未體現外商用以牟利的這些資產,所以導致了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
(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增加合營企業風險
1.逃避了我國法律有關股權轉讓的規定。外國投資者并購國內企業的結果是原企業變更成為外商投資企業。根據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關于股權轉讓的相關規定,外商在并購組成中外合資企業的之后,將其注冊的控股公司在境外上市,并將其股權以股票形式售賣的行為并不合理,實際上剝奪了其他投資者的優先購買權。
2.給并購后的外商投資企業帶來了經營風險。由于外商在一定期間內不能全部支付收購的對價,所以通過境外上市將股權以股票形式進行轉讓,而境外投資者的實際上支付了原外商應支付的收購對價部分。并購后的合營企業按實際到位的股權比例分紅,控股公司的收益必然不足以滿足眾多股票持有者的投資回報需求。如果股票一旦下跌或上市公司宣布破產,外商早卷走巨額資金,剩下的財務問題就由外商投資企業解決。
(二)挑戰《證券法》的信息披露義務量
我國《證券法》第41條和第79條規定了股東的信息披露義務,該制度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可促使公眾投資者對大股東股權變動的行為有所了解,并根據公開信息及時做出投資判斷;二、借助信息公開制度可以防止大股東利用提高股份持有量,形成信息和股票價格的壟斷。
三、我國離岸金融監管政策實施環境和政策選擇
(一)推動離岸金融的監管政策
1.完善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法制建設。法律建設是推動我國離岸金融監管政策有效實施的基礎。在參考他國經驗之后,在《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基礎上,我國制定了一部完整的《離岸銀行法》。該法明確了實施對象和銀行進入的門檻,進一步完善了對離岸銀行業務管理的要求,同時增加了預警制度的規定。參照國內貸款風險管理制度,制訂了一系列的制度,并通過對境外機構及商業銀行相關實施細則的完善,為我國的離岸金融的監管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規環境。
2.加強離岸金融監管中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建設。我國應該嚴格執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對離岸金融監管相關的信息披露要求。相關機構因組建專門的信息披露部門,加大對信息工作的重視,建立相應的信息披露法規,同時加大與國際信息披露組織(如巴塞爾委員會透明度小組)以及與國內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合作,確保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間離岸金融監管面臨了更為嚴峻的要求,因此,我們還應推動各國監管當局的信息互換工作,努力建立共同的監管標準和程序。
3.完善離岸銀行內部控制制度。離岸銀行是離岸監管的第一道關卡,而離岸銀行的內控制度是這道關卡發揮作用的前提。從事離岸業務的銀行應把內部控制手段形成制度,通過加大對分支機構檢查頻率,提高現場檢查的要求等技術手段,有力的保障監管制度的實施。
(二)我國離岸金融監管政策
1.市場準入管理政策。準入門檻是離岸金融風險防范的基本要求,因此,申辦離岸業務金融機構的資格審查是重中之重。必須嚴格按照下述要求對擬申請離岸金融業務經營許可證的銀行進行篩選:具有開辦離岸金融業務的外匯營運資金;領有《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前三年外匯業務業績良好;具有相應素質的從業人員和具有適合的場所設備。在監管力度上采用逐步放開的思路,在離岸金融市場建設初期,只給部分金融機構頒發離岸銀行牌照,隨著市場的發展情況,放開監管。
2.離岸賬戶管理政策。要加強離岸賬戶管理,需要將離岸和在岸賬戶分開,盡可能避免離在岸業務的相互影響造成金融風險。對離岸賬戶管理上應嚴格按照外管局對境外賬戶的管理要求進行管理。在業務發展成熟后,有條件的放開離岸資金的流動。
3.風險管理政策。我國離岸銀行的風險主要表現在流動性要求和資本充足率要求。因為離岸金融市場主要面對非居民,經營風險相對于國內業務更難管控。我國應通過建立風險指標管理體系和強化貸款風險控制機制來管理風險。前者主要用以量化離岸金融的風險,為風險管理政策的出臺提供依據。通過不同指標量化監控離岸金融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后者對于離岸銀行來說,信貸資產質量指標要比利潤更重要,所以必須建立一個與國內信貸同樣嚴格謹慎的風險控制體系。
四、總結
綜上分析,離岸業務的推動是我國跨國金融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對其法律、稅務及監管方面的研究,能將我國的離岸金融業務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龐錦.外資并購國有企業一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2] 宋宗宇.論我國國有資產在外資并購過程中流失成因及法律對策[J].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學報,1999(04).
[3] 邵東亞.外資并購國有企業一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4] 劉李勝.外資并購國有企業一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