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漢語語氣詞“呢”和日語的終助詞「か、よ、ね」翻譯上不完全對應。在這兩種語言的外語教學上都造成很大困擾。漢語的“呢”,大多數學者的意見仍將其意義分為表示疑問和非疑問兩種,甚至有學者認為“呢”是一個表示持續的標志。筆者認為,“呢”應該只有一種本質含義,即要求聽話人(確認)信息的語氣。“呢”在疑問句中對于未確定信息要求(確認),在非疑問句中對于確定信息要求(再確認)。本文提出認知能力范疇化,正是“呢”完成統一的內在理論依據。日語的終助詞「か、よ、ね」用于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是日語表達情態的重要標志。本文援用益岡的分類方法將情態分類,并在情態體系中將「か、よ、ね」與“呢”作了對照和分析。
【關鍵詞】本質含義 確認 范疇化 概念化 情態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13-02
一 問題所在和研究意義
日語的終助詞主要是直接在句末表示說話人情緒的語氣助詞,和部分表示推測、判斷等的語氣副詞一起被稱之為命題之外的モダリティ。漢語的語氣詞主要是表達說話人的語氣,也幾乎用在句末。兩者的功能看起來非常接近。實際上,不論是漢語母語者學習日語,還是日語母語者學習漢語,都會存在一些母語移植所導致的誤用問題。這對外語學習和教學都造成困擾。
以漢語語氣助詞“呢”為例,和它相對應的日語終助詞就有「か」「よ」「ね」三種以上。請看下面例句:(1)我告訴你有什么用呢?日語:私はあなたに教えて、何の意味があるのか。(2)外面下著雨呢。日語:外は雨が降っているよ。(3)你要是餓了呢,就自己做點吃。日語:(あなたは)もしお腹が空いたらね、自分で作って食べなさい。
對比以上三個例句可以知道,漢語的語氣詞“呢”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分別被翻譯成日語的終助詞「か」「よ」「ね」等。用于疑問句時相當于日語的「か」,用于陳述句時相當于日語的「よ」。可是使用在漢語疑問句中,同樣可以譯成「か」的語氣詞,卻不只“呢”一個。如:明天去嗎?日語:あした行きますか。“嗎”用在疑問句中。
漢語的語氣詞和日語的終助詞并不存在工整的對應關系。通過兩者的對照研究,明確兩者的相同之處和相異之處,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深刻挖掘造成相同或相異的動因,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和教學以及日本的漢語學習和教學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 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觀點
語言學的研究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等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研究領域。如研究音韻、語調的語音學,研究詞語的詞匯學,研究句中語法關系的句法學,研究語言實際如何運用的社會語言學。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成構造語言學、生成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日語終助詞和漢語語氣詞的研究屬于句法研究,日語語言學中稱之為統語論和語義論,因為形式和含義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語義分析方法來看,又屬于認知語言學的范疇。
1.情態論
第一,情態論和句法論。句法研究即句法論,主要以研究句子結構為中心,進而明確語義和形式之間的相關關系。日語從句子結構的角度將句子又分成“命題”和“情態”兩
大部分。那么,句法論領域又可以分成“命題論”領域和“情態論”領域。
第二,高度語法化的日語的情態研究。情態這個概念具有普遍性,可以適用于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尤其在日語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日語的語言事實也可以證明,句子的基本結構正是由命題和情態這兩個不同要素結合而成。在日語當中,命題被情態所包含。
日語這種語言在主體的判斷及表現的主觀側面上是高度語法化的,有不少可以用來證明的事例。比如,在判斷主體表達感情、思考等主觀意志時,同敘述客觀事實時的表達是區分開來的,這時多用(ほしい/ほしがる、~と思う/~と思っている)等。
漢語的語氣助詞也表示情態。它是否像日語一樣是自成一個發達的有機系統還沒有明確,可是我們至少可以說漢語的語氣系統還有很大的深入研究考察的空間。
2.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頗新分支,它脫胎于自認知心理學或認知科學,大約在1980年后期至1990年開始成型。認知語言學涉及電腦自然語言理解、人工智能、語言學、心理學、系統論等多種學科,它針對當時火熱的生成語言學,提出:語言的創建、學習及運用,從基本上都必須能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因為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
第一,范疇化。范疇化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本課題就用此概念來解釋漢語語氣詞在歷時變化上的統一。
第二,語法化。語法化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我們以前所說的助詞虛化等,就是指語法化。在認知語言學當中,屬于認知文法的一部分,更著重考察文法變化的動因及機制。本課題從語法化的角度考察了漢語語氣詞在歷時變化中發生語法化的動機及機制。
三 “呢(NE)”和「か」「よ」「ね」的對照
漢語語氣助詞“呢(NE)”和其相對應的日語終助詞的異同點如下:
1.和“呢(NE)”相對應的日語終助詞
廣義的情態是指主體的判斷、表現相關的語言形式。即表達人主體的判斷、表現態度的表現形式。表示說話人傳達態度的漢語語氣詞“呢(NE)”可以說是情態的一種表現形式。
情態這一范疇內部又有各種區分方法,在本研究當中援用益岡的分類方法將情態分成兩大部分。下面主要介紹「か」、「よ」、「ね」與“呢(NE)”對照和分析。
第一,「か」と“呢(NE)”。在是非疑問句中,漢語的“嗎(MA)”是一個表示疑問的標志。“呢(NE)”和“嗎(MA)”不同,不表示疑問,因此在選擇疑問句和疑問詞疑問句中“呢(NE)”是可以省略的。在句中附加了“呢(NE)”,說話人對聽話人有一種關照的語氣,語氣不僅更委婉,而且表達了要求聽話人對未確定信息進行進一步確認的語氣。
日語的「か」可以出現在任何疑問句中,在日語中是表示疑問的情態。其性質和漢語的“呢(NE)”“嗎(MA)”一樣,不能簡單用是否表示疑問這一標準來說清楚,可以說成是一種疑問句標志性的存在。
第二,?よ?と“呢(NE)”。“呢(NE)”不但可以用于疑問句,也可以用于敘述句,和日語終助詞「よ」最大的區別在于不能用于訴求型的祈使句。“呢(NE)”可以使用在演述型的敘述句中的理由在于“呢(NE)”在這里表示對確定信息表示再確認,并且暗示附加相關信息加以推論。換言之,“呢(NE)”的作用在于向聽話人提示信息存在,為聽話人的下一步行動提供前提信息,但是并沒有直接向聽話人提出行動指令。這也正是“呢(NE)”不能用于祈使句的重要原因。
而日語的「よ」在演述型的敘述句中使用,表示提示與聽話人認識上相反的信息存在;在訴求型的祈使句中使用,不但提示信息存在,而且督促聽話人根據此信息采取某種行動。另外,正因為所提示的信息與聽話人的已知信息在認識上相悖,說話人才能將此信息強烈地提示給對方,并進一步導致聽話人采取相應的行動。
3.聞き手を意識していることを示す用法昨日、デパートに買い物に行ったんですね。↑そうしたら、中學校時代の先生とばったり會って、少し立ち話をしたんですよ。昨天我到百貨去買東西了呢。↑在那里正好碰到了中學老師,站著說了一會兒話呢。
4.間投的な用法昨日ね、田中にばったり會ったんだけどね、どうもいつもの元気がないのよ。昨天呢,我湊巧碰到了田中(呢),他好像不太精神呢。
在?ね?的用法1說話人的認識明示給對方當中,和“呢(NE)”在陳述句中的再確認要求相近,所以?ね?と“呢(NE)”的使用呈對應關系。可是在用法2中,觀察不到它們的對應關系。和?ね?相對應的是表示推論的“吧(BA)”。?ね?的用法3和用法4的間投用法性質相同,和“呢(NE)”用在句中的用法一致,所以存在對應關系,都是會話戰略性的用法。
四 結束語
漢語作為一種孤立語,動詞的形態變化不明顯,另一方面卻多受語序和副詞等的制約。漢語的語氣助詞表示的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它也同樣會受句子結構的制約。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第三章疑問語氣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大堀壽夫.認知言語學[M].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