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合社區所有教育資源,搭建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平臺,拓寬社區教育辦學渠道,實行“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前后滾動、全面發動”的運行機制,有利于深入開展社區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社區教育 整合資源 促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200-02
社區教育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貫穿人生漫長歲月始終的終生教育。今天的社區教育是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主動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的教育。發展社區教育,對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科學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體素質,提高社區精神文明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岔河鎮社區中心整合教育資源,全方位開拓教育培訓渠道,實行“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前后滾動、全面發動”的運行機制,通過講師講課、志愿者服務、社區文藝團體活動、各類教育培訓、學習型組織和家庭創建等形式,以社區教育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岔河鎮社區教育中心2009年被評為“省級社區教育中心”。
一 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建立社區教育組織管理體系
深入開展社區教育,領導重視是關鍵。社區教育是教育進社區(村),社區教育中心必須依托鄉鎮,成立以鎮長為主任的社區教育領導小組。各村、企事業單位也應成立村居民學校,負責本村社區教育工作。定期召開社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制訂計劃,并對全社區教育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制訂并完善各種制度,定期對轄區的社區教育工作進行指導。
二 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建設社區教育各項載體
社區教育就是要使全社會“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處”,通過不斷的學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必須有投入,有資金保證。對照有關文件精神,每年都能將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按時足額撥付給教育中心。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教育中心實行社區教育資金專款專用,并通過各種教育培訓籌措社區教育資金,適時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突破社區教育陣地設施不足的瓶頸,遵照“循序漸進、典型示范、擴大基地、發展載體”的原則,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各具特色的社區教育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各村居民學校將教育培訓向廣大村民開放,如“三室一點”(老年活
動室、圖書室、電腦室和體育路徑點)等文化體育資源共享。我們的社區教育做到了社區全覆蓋,極大地方便了廣大居民就近參與教育培訓活動。
三 因地制宜,搭建社區教育各類平臺
社區教育是推進社區兩個文明建設、提升居民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載體作用,必須搭建好社區教育平臺。
1.搭建老年娛樂活動平臺
老年群體參加社區活動時間充裕,老年教育活動精彩紛呈。社區教育應充分挖掘這一資源,通過村居民學校全面開展老年教育,各社區老年人踴躍參加,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美術、書法、聲樂、舞蹈、戲劇等十幾個興趣培訓班,更是老年人所愛。我們充分利用社區中心和各村居民學校,極大地滿足了老年人的求知、求美、求樂需求,開辦養生保健、健身等休閑娛樂的知識講座,每年有2000多名老年人參加。部分學有所長的老年人還被社區學校返聘為培訓班的業余老師,發揮他們的余熱,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
2.搭建青少年素質教育平臺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對象,組織各類活動對社區內的青少年進行革命歷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人生教育是社區教育的重要任務。中小學校成為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的平臺,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近幾年我社區就開展各類培訓講座30多期,受教育培訓達3000多人次。社區內各個校外輔導站充分利用節假日開展各類活動,不僅對青少年加強知識教育,還拓展了他們的視野。
3.搭建新型農民培訓平臺
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是黨和國家十分關心的“三農”問題,農村的社區教育要以“三農”為主題。在農村,緊緊圍繞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作為工作重點。圍繞新型農民成長的問題,積極開展培訓實踐。通過卓有成效的培訓,把職業型農民、農產品經紀人、果農、農戶四類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規的農民。如大棚草莓栽培、歐亞葡萄種植技術、畜禽飼養防疫、農作物疾病防治等。堅持科技為“三農”服務,做到“幫錢幫物不如幫技術”。近幾年我中心年年舉辦多期草莓、葡萄的種植培訓,并請專家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實用技術培訓更是常態化,共培訓農民上萬人次。同時充分利用我社區中心的省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促進了優質農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帶動農民致富,如洪澤縣國瑞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基地、洪澤縣幸福生豬飼養場等。
4.搭建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平臺
近年來,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增加,由于他們學歷不高,技術不強,加之生活習慣有差異,不但就業出路狹窄,也給社區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為把他們納入社區管理目標,淡化“常居人口”界線,強化“勞動人口”概念,社區教育要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各項培訓。這種培訓要堅持有利于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有利于企業的技術革新,有利于外來務工人員參與等原則。我社區中心每年舉辦4期培訓班,開展維權、安全、文明等三方面的基本培訓,還和勞動保障中心聯合,獲取更廣泛的用工信息,多渠道為農民安排就業。同時針對農民就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就業指導,如規范言行舉止、掌握面試技巧等,深受農民工的歡迎。
5.搭建學習型社會創建平臺
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單位是學習型社會的細胞,學習型社會又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基礎。社區教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全過程,逐漸成為一種日常性的居民自我教育活動,促進了人的素質完善和品質提高,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氛圍日漸濃厚。社區教育要不斷宣傳終生學習思想,讓終生學習理念在社區民眾中生根、開花,讓我們的社區“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有學習之所,時時有學習之機”。要注重對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單位的扶植和推薦,對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和單位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讓我們的社會成為學習型社會,這才能全面提高我們民族的文化素質。我中心十分重視對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單位的扶持和評選工作。近年來,評選出學習型個人300多人,學習型組織(含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村居、學習型事業單位等)50多個,學習型家庭200余戶。
四 主動出擊,拓寬門路,發揮社區中心主陣地作用
社區教育要圍繞“加快投入、夯實基礎、擴大試點、孕育特色”的十六字工作方針,確立“師資隊伍精干化、辦班方式多元化、運行機制科學化、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促使領導統籌能力進一步加強,教育職能進一步擴展,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社教陣地進一步壯大。
1.改變理念促師資隊伍精干化
多年的社區教育發展證明,社區教育是“大教育”,搞好社區教育,必須走出傳統的學校和教室,走進市場、工廠、社區,充分利用社區內能工巧匠,全面整合教育資源,才有生命和活力。
學校要建立社區教育人才庫,組織能工巧匠成立社區教育講師團,通過課堂教學及現場指導等形式,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技藝。此外,我中心組織成立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教育宣傳活動,擴大社會影響。
同時,轄區各類學校現有教育設施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與文體活動場所,在節假日等時間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轄區范圍內教育資源的共享。
2.主動服務促辦班方式多元化
培訓要有針對性,了解市場需求是關鍵。為此,我們創立了“開放教育、按需辦班、送教上門、主動服務”的教育模式,在農村社區,緊緊圍繞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開展農民培訓工程,把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作為工作重點。進工廠、下田間,到處都是課堂。培訓時間靈活,周一到周五都可以,雙休日及節假日也可以,白天可以晚上也可以,隨時都可以培訓。
3.高端教育需求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著高新技術型企業、各類服務行業的不斷涌現,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他們迫切希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技能證書的教育培訓,受到社會歡迎。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快教育培訓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社區教育服務水平,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實現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隨著社區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整合教育資源,全方位、多渠道全面深入開展社區教育,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