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模式以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滿足市場需求和以職業為導向”受到了越來越多高等學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的青睞。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可以通過工學結合鎖定學生中的優秀人才、儲備人力資源,因此對工學結合的關鍵——實習,進行研究尤為必要,而學生的實習特點又是研究實習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工學結合 實習特點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15-02
工學結合的學生每一個學年分為兩個階段:在校學習階段,在企業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邀請企業一線人員到校給學生上課,進行企業文化、運作、崗位技能等培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期間,學校派老師到企業給學生集中授課,進行學科理論知識教育。在整個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涉及三個主要方面,即“學生、學校、企業”,因此對工學結合高職學生的實習特點進行分析也要從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
一 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學制短、起點低,在工學結合方面,高職學生的實習也呈現出了高職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在實習過程中會經歷六個時期,而這六個時期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新鮮期
第一次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學生,在實習前對實習充滿了期待:走出校園,擺脫枯燥的理論知識,真正的接觸社會,賺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在實習開始,對實習企業、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等都感到新鮮,新鮮感促發了學生的探知欲望,認真地了解自己實習的企業、工作和崗位。在學生存在新鮮感的期間,學生具有較高的工作積極性、端正的工作態度、旺盛的工作熱情,在這一階段企業應加強對學生的工作規范培訓,使學生認可企業的規章和制度,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工作上努力達到程序化、標準化。
2.疲勞期
隨著在企業實習時間的增長,新鮮感逐漸消失,學生每天都在做同樣的工作,重復的勞動帶來的是對職業的倦怠。不能再享受課后的悠閑時光,不能按照周六、周日正常休息,甚至不再擁有暑假、寒假,頂崗實習作為一個職業人而生活、工作和學習,學生在實習中會產生疲勞感,覺得實習時間太長、工作太辛苦、沒有在學校好,出現種種不良情緒,也有學生會提出提前結束實習。在這一階段,一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規定學生必須要完成教學計劃里規定的實習時間。二是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告知學生這是走向社會必經的陣痛期。三是企業要有相關措施,減少學生的疲勞感,增加學生的歸屬感。
3.挫折期
作為一個剛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沒有工作經驗,工作中必然會出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由于專業技術、水平以及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沒有達到工作目標,必然會產生挫折感。此外,在工作中受到領導的批評、老員工的不公平對待,也會使學生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取得應有的成功,產生自己是否適應這份工作、是否應繼續工作等想法,將會嚴重影響到后續的頂崗實習。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認識。同時企業也應注意對待實習學生的工作方法,加強對老員工的教育,做到在工作中公平和公正。
4.沖動期
雖然頂崗實習了,作為一個職業人在企業工作,但畢竟還是學生,還處在一個年輕的、易沖動的年齡。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因為服務意識不強,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易和其他員工、領導產生矛盾,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出現吵架等現象。還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受點委屈,就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就憤而離職,不向企業和學校匯報。這些現象的出現給工學結合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需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方面,要認真查清發生矛盾的真實原因,進行公證的處理。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給學生調換實習部門或實習崗位,避免矛盾主體之間的再次碰撞。
5.主宰期
度過了職業的倦怠、身體的疲勞,完成了對職業和實習工作的重新認識,完成了對自己的重新定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自我主宰時期。學生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能夠熟練的完成自己的所有工作,輕松地應付遇到的各種事情,能夠駕馭自己負責的領域和范圍,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可以做到“我的地盤我做主”。這一階段學生自信心爆棚,學校和企業應適當的澆澆涼水,但又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成為重中之重,要讓學生知道他還可以提高、還可以做得更好。
6.提升期
經過了一段較長時間的頂崗實習后,學生對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社會有了新的了解,經過頂崗實習的磨煉,學生原來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多的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專業技能得到了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增強,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學生的實習進入了提升階段。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與一直在校的學生相比,在為人、處事、團隊合作、服務意
識等方面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通過參加頂崗實習,學生見習了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大大減少了畢業后融入社會的時間,為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從學校角度進行分析
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通過三年或四年的教育使學生順利畢業,更需要做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職院校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更加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工學結合則拉近了學校與社會、教學與實際之間的距離。
1.職業崗位導向
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較多采用的是“和企業合作、開設專門冠名班”的方式,學校在社會上尋找有一定規模、社會聲譽良好的企業商談合作,簽訂合作協議,組建專門的冠名班級,開展工學合作。工學班學生課程除了學校安排的專業必修課程外,還安排了企業文化、崗位技能、企業專題講座等課程,邀請企業一線人員到校給學生講課,以滿足學生頂崗實習時企業所需的職業崗位技能。學校按照某一類企業中的具體職業崗位來培養學生,即培養的學生定職定崗,通過工學合作的頂崗實習,畢業后到用人單位就可以直接工作,不需要再接受培訓,這種畢業生是用人企業非常喜歡和需要的。
2.滿足市場需求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專門的職業人才,可以動手的人才。市場需要的是一個個既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的畢業生。對高職院校特別是一些民辦高職院校而言,市場的需求就是專業的導向,專業的開設和淘汰也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基準。開展工學結合,可以使學校更清楚地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進而調整學生的培養目標。同時學校還能及時地掌握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從而調整學校的專業培養計劃。
3.提升競爭能力
現在企業的招聘,除了對學歷和證書的要求外,還有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很多企業發布的招聘廣告上要求有“一年或兩年以上崗位工作經驗”,通常情況下這對于一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不現實的,但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則恰恰給學生提供了“工作經驗”,如果按照高職每學年工學結合在企業頂崗實習4~5個月計算,三年學習結束高職畢業時就有了12~15個月的工作經驗,在這一點上,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就大大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率高,對學校則意味著在招生中競爭能力的提高。此外,學生在工學結合實習中,對企業崗位所需的證書可以了解得較透徹,有的放矢地考取專業資格證書,增加畢業時的就業競爭力。
4.校外學生管理
工學結合的學生實習,企業一般都提供宿舍,有的企業還包餐,對學校而言就是要對工學結合的學生進行4~5個月的校外實習管理。相對學生在校,校外學生管理難度增大。學校需要事先對企業提供的住宿條件、宿舍周邊環境、宿舍和工作場所距離等進行考察,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由于實習期間,學生排班的不同,想把學生全部集中起來比較困難,學校需要對實習學生進行相對的分組,同時安排專門的老師進行走動式管理,深入學生的工作場所、宿舍了解學生實習期間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對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和企業進行溝通、解決,學校要和企業一起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場所。
三 從企業角度進行分析
工學結合曾經一度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隨著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對工學結合也逐漸地熱了起來。
1.減少運營成本
企業直接從人才市場或發布招聘廣告招人,需花費一定的招聘成本,招聘的人員到企業后需要接受培訓,對企業的認同感還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支付較高的工資收入。企業通過工學結合,每年都有固定數量的學生實習,支付低于正式員工的實習工資。通過實習,學生對企業認同感較高,不需要再培訓,畢業后即可直接上崗正式工作。
2.延長實習時間
高職院校工學集合的實習分三個年度、每個年度集中4~5個月完成,相對于企業直接招聘的實習生,學生的實習時間大大延長。延長實習時間,對企業而言可以更全面的觀察一個學生,有利于判斷學生是否適合企業、是否適合某個崗位,可以為企業選拔出更合適的人才。同時延長實習時間,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可以提供崗位輪訓幫助學生進行工作定位。
3.儲備自己人才
企業和學校合作開展工學結合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企業自己的人才,從大一就開始給學生灌輸企業文化、運營理念,為學生提供企業的制服、徽標,讓學生感到自己就是企業的一員。根據企業發展規劃,設置企業課程,有目的地培養企業將來需要的人才。對在實習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企業會通過“評優秀實習生、獎學金、承擔部分或全部學費”等方式,把學生拉入企業的賬下。對特別優秀的學生,企業甚至會采用提前簽約的方式預定。企業通過工學結合培養人才,一方面避免了到社會上和其他企業競爭招聘人才,另一方面對人才與企業崗位的匹配度來說也大大提高。
4.贏得社會聲譽
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不僅可以讓企業收獲人才,還可以讓企業收獲聲譽。一是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會有相關主管部門開展評比,對工學結合開展得好、工作有效果的院校和企業,相關主管部門會頒發榮譽證書。二是高職院校會與合作企業開設冠名班寫入招生簡章,等同于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為企業做了免費宣傳。
要進行“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學生實習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的研究,必須要先對工學結合高職學生的實習特點進行研究,從而對現有管理模式進行修改,尋找出適應實習特點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淑芳.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職教論壇,2013(11)
[2]劉小蘭.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高職思想政治課考評體系研究[J].學園,2013(11)
[3]伊輝春.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
[4]趙慶梅、傅嘉.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調查報告[J].科學咨詢,2013(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