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分析了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投入等影響因素,就卓越工程師教育的特色,提出了以多維教學模式,即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驗教學的多種渠道互補式教學,有力地抑制了學生學習中的不良情緒,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綠色教育”的教學理念,這將成為大學教育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教學模式 互補式教學 綠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19-02
當前,教學模式從“e教學”向“云教學”發展,“云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育信息化邊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學管理、學習、娛樂、分享、互動交流于一體,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不得不改進教學方法。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展了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該計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這一切都對高校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 當前教學的現狀
在高校的日常教學中會發現一些令人不太滿意的現象:(1)到課率低,缺勤嚴重;(2)即使到了課堂上,有些學生不太認真聽課,或者沒有興趣聽課;(3)課下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抄襲作業;(4)考試不及格率較高,甚至有交白卷的現象。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的責任和教學方法上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些教師不善于組織、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把課堂作為個人的天地,一味地快速地完成對課件的閱讀,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甚至不管學生的接受程度,極大地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教師不善于用鼓勵的方式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一旦遇到學生沉默或猶豫,就失去了耐心,甚至在課堂上對學生表現出失望的表情,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交流甚少。單純依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教師沒法顧及到所有學生的感受,更無法了解學生的聽課效果,容易積累成問題,課下若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就沒有信心再跟隨快速的講課進度,這些都促使學生滋生厭學情緒。
第四,教學投入精力少,有些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認識,在工作中不太注重教學行為,很少思考教學問題;有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不知從何入手,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課堂全局。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在教學上的反思和構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反思教學活動中的缺失,構造合理可行的教學框架,提高教學效果。
二 多維教學模式的互補式教學
1.注重課堂教學的監督與互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針對課堂學生的學習現狀,首先要加強監督機制。課前點名是一個督促學生到課的辦法,但并不是最好的辦法。教師把課堂氣氛調整到最佳狀態,讓每個來到課堂的學生都沒有遺憾,都有一種收獲感,這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上多采用啟發式手段,鼓勵學生思考、發言、討論,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的最后5分鐘,現場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即興作答,簽名后交給老師,這樣做可讓學生對當堂課程的內容有個總結,同時,對學生的出勤也是一個監督機制。
2.挖掘“課程中心”的資源優勢,開拓學生學習領域
濟南大學的“課程中心”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其中,每個版塊都有足夠的空間充實課程內容,如教材的書目名稱、簡介、封面圖片、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時間等;課程的考核方式,如筆試、作業、實驗、考勤等部分的比例分配等;課程知識點,對應章節分布、教學講義、ppt、動畫、教學錄像、教學內容的相關視頻等;對應各個知識點的作業題及參考答案;網絡作業、各類型試題及答案等。
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中心”的技術優勢,教師可直接依據自身課程的實際情況搭建課程,將課程資源實現網絡化,供學生瀏覽和下載,以便于教師日常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建立“互動環節”的設計,利用“論壇”、“答疑”、“作業”等模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程知識點梳理,建立教學資料、習題庫,以促進資源有效利用;通過網絡答疑,實現師生一對一教學過程指導;利用網絡論壇,建立師生交流討論平臺;增加網絡作業,學生提交作業的靈活性增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完成后即可提交到網上供教師批閱,然后還可以看到批閱的意見。
“課程中心”的建立,既延伸了教師教學的空間,也拓寬了學生學習的領域,使師生交流更容易實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課程的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質量。
3.強化“開放實驗”的力度,夯實學生實踐能力
根據小班教學與卓越工程師教學計劃的需要,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建立起完善的、開放的課程實驗教學系統,用于學生的預習、課下鞏固練習以及課程的實驗過程。通過開放實驗的形式,在完成基本實驗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有興趣的學生更加廣闊地涉獵實踐知識,把教學內容分為幾個層次,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把實驗室的資源真正高效地利用起來,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服務。
在實驗過程中,組織學生對課程相關知識進行討論,有問有答,互動交流,在網絡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真正實現了面對面的指導。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也有了自我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初步分析、仿真或實驗發現問題,提出創新性原理;通過再分析、仿真或實驗,進一步深化認識,提出創新程度更高的創新性原理。因此,應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科研方法、端正科研態度,培養學生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的意識。反過來講,該教學方法對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只有不斷深入實際工作,提煉創新內容,才能使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跟上科技前沿的發展。總之,為了有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進一步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教師應加大精力投入,使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三 結束語
將傳統的單純依賴課堂的單一教學模式改變為多維教學模式,即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驗教學多種渠道的互補式教學,可以有效地抑制學生學習中的不良情緒,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多模式教學增加了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渠道,不僅在教室里可以交流,課后在課程中心網站上也可以隨時留言,或者即時交流;在實驗室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更是師生交流的好機會,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驗現象,及時引導學生的操作,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采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把有限的實驗設備變為無限的教學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不斷開拓實驗資源的應用領域,一方面可以給學生留下許多啟發性和開闊視野、思路的問題,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學習和訓練中充分展示個人的才華。
多維教學模式注重“以人為本、和諧與人”的原則,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遵從多數學生的共性需求,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體現了著名教育家楊叔子先生的“育人”而非“利器”的教育思想。
采用多模式教學,多渠道交流的方式,教師在學生面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大學的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傳承給廣大學生,學生在知識與關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真正體現了楊叔子先生提倡的“綠色教育”的教學理念,這將成為大學教育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哲.基于云服務課堂教學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5):13~15
[2]董倩、劉東燕、黃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師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2(1):77~80
[3]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