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為主義的兩個主要代表人物——華生與斯金納,前者認為人格是人的習慣系統的最終產物,后者則認為人格是獨特的個人強化史的產物。他們都主張環境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占主要地位,并強調人們通過學習與不斷的強化,漸漸發展出穩定的、不易改變的人格。兒童期是形成人格的關鍵期,需要給予孩子良好的環境及恰當有力的強化。這是行為主義對于人格理論最大的貢獻。
【關鍵詞】行為主義 華生 斯金納 環境 人格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22-02
人格是指在遺傳基礎上,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這樣看來,人格與行為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本質即個體社會化的結果,而行為主義學派就是主張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而來,強調環境對行為的決定作用,他們感興趣的是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由此,行為主義理論極大地影響了人格理論。
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對人格的界定是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或者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終產物。他強調不同的人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習慣系統,而且每個人的各個習慣系統所占的比例不同,通常對人格進行分類和判斷辨別都是以占優勢的習慣系統為根據。華生認為人格是可改變的,但要以改變環境作為基礎。他有段最著名、被引證得最多的一段話表明了這一點,“給我一打健康而又沒有缺陷的嬰兒,把他們放在我所設計的特殊環境里培養,我可以擔保,我能夠把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所選擇的任何一類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甚至是乞丐或竊賊,而無論他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職業和種族是什么”。人是可以根據環境的改變及需要,通過習得的習慣系統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的。華生對人的行為反應作了分類:(1)外顯的習慣反應,包括騎自行車、打羽毛球、彈鋼琴、蓋房子、與人交往、與人說話;(2)內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起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度;(3)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到的本能和情緒反應,例如打噴嚏、抓握、眨眼、哭泣等;(4)內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各種變化。
華生認為,人格的發展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逐漸順應環境,隨著環境的改變作出各種反應的過程。人的動作習慣系統逐步發展和完善,由簡單反應、復雜反應,到行為習慣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這個過程完全取決于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因此,華生特別強調早期環境和教養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幼年和少年是個體形成各種習慣系統的時期,也是人格變化最快的時期啟示和影響,這更加大了人們對于孩子幼兒期的重視。不過除了年齡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影響,包括時間的合理劃分、針對性的加強與過程中藥物的作用,也都會對動作習慣系統有較大的影響。事實上,人長到13歲以后,其習慣系統基本上已經定型,而30歲以后,人格變化將非常緩慢,大多數個體安于一種平凡的生活,習慣模式變得固定,除非發生強烈的刺激。周圍環境發生改變的程度與人格改變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華生把環境對人格的形成和改變的作用提到了絕對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改變人格或獲取一種新的人格,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改變此人所處的環境。他的理論充分甚至是極其夸張地表達了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兒童,一個好的成長生活環境肯定對于兒童良好人格的塑造與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并不是絕對必要的條件,現實生活中,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在不良環境下依舊堅忍不拔,塑造出令人欣賞其人格的人物。所以對于華生的理論還應合理得當地予以采納。
另一位行為主義集大成者——斯金納,則給出了沒有“人格”的人格理論。斯金納主張個體對各種外部刺激產生的一個個反應組成了人的行為。能夠使反應出現的頻率增加的刺激即為強化物,這一過程稱為強化過程。初級強化物是能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的食物、水之類的物質,中性刺激持續地與一初級強化物配對也將自然成為強化物。母親和金錢具有次級強化物的屬性,因為其與初級強化的照顧關懷相聯結,許多次級強化因此而產生,像是包括微笑、贊美、金錢、獎賞、等級、表彰等等。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中的各種突發、偶然事件會給人帶來愉悅、滿足或者給人造成痛苦。人就學會辨別那些給行為帶來強化的刺激或情境,也知道哪些刺激或情境會給同樣的行為帶來懲罰。在這個意義上說,刺激帶來反應,環境對反應作出評判和選擇,從而塑造或改變了某種行為。總的來說,是環境選擇了行為,而人格形成與行為改變的關鍵成分是強化。
“強化”的概念,可以說是斯金納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認為人性是“中性”的,無善惡好壞之分,善或惡乃是行為的結果。人格只是通過操作條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種慣常性的行為方式,是個體獨特的強化史的產物。要對強化物強化方法進行合理地控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行為、塑造行為。同時,他還認為人格受到三種力量的塑造:(1)個體強化的歷史:人格是一種演化的歷史產物,受到強化的個體行為傾向重復,而沒有強化的行為便傾向停止;(2)自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選擇雖然可以塑造人類行為,但它只決定人類部分的行動,斯金納宣稱強化作用的關聯性才是主要的決定因子,所以他也相信遺傳基因對人格塑造扮演重要角色,但環境比遺傳因素更能塑造人的行為(如:色盲的兒童);(3)文化習俗的演化:斯金納晚年很強調文化在塑造人格上的重要性(如:語言)。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活經歷,都會遇到不同的刺激,也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那么對相同刺激產生的不同的反應就是人格的表現,每個人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談虎色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表明人類的許多行為結果,都是由于某種刺激引起的,可能這個刺激是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發生了。根據斯金納、華生的行為主義的理論,我們可以對人格系統還不穩定的孩子進行人格矯正,利用條件反射來改變問題行為。在許多家庭中可以看到被寵溺的孩子對家長很沒有禮貌,他們在哭鬧的過程中會向家長出言不遜或是丟東西,以求家長來滿足其的某種要求,家長在無奈下,只得滿足孩子。對于這類情況,家長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予以過多的關注,更不應該對于孩子的無禮行為選擇妥協,滿足孩子的任何不恰當要求、過多關注只會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孩子認為只要鬧脾氣什么事情都可以被滿足。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無禮的行為應該采取的是漠視的態度,讓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使得不良的行為慢慢減少。相反,如果孩子以恰當的方式應對受挫情境——同父母好好商量或聽從父母的建議,那么這樣的行為就應該被強化,父母要對這樣的行為予以肯定。斯金納的人格理論較之華生還是有些進步,他承認了遺傳在人格中的作用,不過他依然堅持環境及個體的強化在人格的形成與塑造中占據主要作用。雖然這樣,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教育活動中還是很值得借鑒的。
人格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人格傾向與人格特征。行為主義用幾個關鍵的條件反射原理來解釋人類幾乎所有的行為,是狹隘片面的,他們忽略了許多其他條件,認知因素,例如:思考、想象、解釋、評估等,整個學習結構似乎都依賴對動物的實驗結果,只關注強化的原因。對于學習的研究也忽略了人類學習大多發生于人際環境中的傾向,忽視了人與人互動的作用。所以,行為主義的人格論將人類置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不過,行為主義還是依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們提供了有效、實用的心理咨詢的方式方法,如:行為塑造、系統脫敏等方法,提出了系統的理論,讓人們能夠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了人格特征。
參考文獻
[1]黃堅厚.人格心理學[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
[2]周麗芳.華生、斯金納的人格論比較[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3]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9~211、233~237
[4]周麗芳.斯金納與班杜拉的人格論比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4(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