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眾化、多元化、信息化發展趨勢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化人才培養迫在眉睫。課程建設作為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應適應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課程內涵建設,更新課程建設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建設觀,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材質量,加強課程網絡資源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建設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51-02
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建設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其水平直接影響著高等學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課程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高校內部環境經歷著大眾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又經受全球化、國際化、市場化等來自社會變革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些變化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建設也應迅速做出反應,探尋出一條適應外部和內部環境變化的創新之路。
一 更新課程建設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建設觀
“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指出,“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上,高等教育顯然需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視角和新的模式,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都需要進入深入的改革和實行開放政策,以便培養更多不同類別的人”。課程建設應緊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領會教育教學最新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建設觀,樹立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觀念,立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從思維、素質、能力等多方面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不同需求的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盡其所長,發揮潛能,得到發展。因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摒棄以往“知識本位”的課程建設觀,轉向“能力本位”,調動學生學習上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角色從“知識接收器”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實踐者和探究者。
二 優化課程內容,實現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有機結合
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知識結構的構建直接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把握,也是評價一門課程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志。課程內容整體上要求在闡述課程核心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及時將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針對不同專業授課時,注重與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拉近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距離,使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知識結構更加完善。
在全面發展觀和人人成才觀的教育教學理念下,課程內容要實現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有機結合。注重創新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注重綜合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注重實踐性,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開放性,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懷。
三 改革教學方法,積極運用研究性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第一,樹立以探究和創新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構建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導向的教學體系,著眼于學生探索意識和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
第二,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學習與廣泛文獻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掌握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以及研究問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每個專業至少要有兩門研究性課程;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讓學生在科研中學習,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采用問題導向、主題探討、課題研究、項目設計、調查研究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將多學科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突出知識、能力、素質訓練的不斷協調和深化。
第四,采用多樣性評價手段,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體驗、能力方法、創新發展、研究結果,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四 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材質量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它不但與整個課程的教學體系密切相關,而且也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作為提供知識內容載體的高校教材的質量高低與優劣,不僅會直接關系到大學教師傳授和講解知識的效果,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對這門課程的認識、掌握以及應用。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材質量,是課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1.教材的內容要具有基礎性與綜合性
當前,知識積累呈爆炸性增長,學科領域不斷分化且呈現高度綜合的態勢,專業設置正在向著淡化專業、各學科交融日益緊密的趨勢發展,這就使得教材的內容需要調整,既要覆蓋本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又要反映與本課程相關領域的知識,達到學科間的交融與互動,使學生對專業以外的知識也能有所了解,了解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能從多視角、多學科的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教材的內容要理論聯系實際,實用性與知識性有機結合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改變了原有的精英型教育模式,高等教育正在朝著多種形式、多層次方向發展,倡導應用型和創新型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教材建設要走出傳統意義紙上談兵的誤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致力于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理論知識與應用知識貫穿于教材編寫的全過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構建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教材體系。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應用知識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適應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3.教材的內容要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
時刻以敏銳的目光關注全球學術前沿動態,應適時對教材進行補充、修正或重新修訂,在內容上不斷吐故納新,及時反映最新科學領域成果。
五 加強課程網絡資源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對高校課程網絡化建設產生了巨大沖擊,課程網絡化、教學網絡化、資源網絡化已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體工程,也是本科教學工程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遠時期的發展方向。高等學校應緊跟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課程網絡資源建設,為學生展示多樣化的優質課程資源。
通過開展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工作,促進教學模式變革,加快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程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使教學更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開放和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中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偏愛使用課程資源進行學習,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提高創造潛能和創新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余春暄.精品教材建設與高校教學改革的思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
[2]李虹.現代教材觀視野下的高校教材建設創新研究[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
[3]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