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育敘事是從文學敘事遷移到教育研究領域的一種方法,對整個世界的教育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在國內興起了教育敘事研究熱潮,人們逐漸認識到敘事在教育領域的重要優勢。本文介紹了敘事研究的發展和內涵,闡明了敘事研究的方法,以期對教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 敘事建構 敘事研究 敘事報告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52-02
一 教育敘事研究的發展
敘事是文學的要素之一,尤其在小說創作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20世紀60年代,敘事學在西方興起,起初僅限于文藝學領域。20世紀70年代,世界教育科學領域發生了重要的范式轉換,開始由研究普適性的教育規律轉向尋求情境化的教育意義。雖然范式研究著眼于普遍性的意義闡釋,形成教學體系式的規律,而教育敘事研究關注個體性、情境性的教育事件,但兩者并非替代關系,而是互為補充,在此種背景下,敘事被逐漸運用于教學領域。到了20世紀80年代,敘事被廣泛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如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在西方教育界興起了教師知識構成的討論:實踐知識,即經驗性知識是否應該看作教師的一種知識。教育敘事研究正是把教師的個體經驗轉化成了知識,認為實踐經驗也是組成教師知識的一部分。20世紀90年代,教育敘事研究開始傳入我國,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通過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引發教師對教育目的、過程、方法、結果等的全面思考,進而引發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反思,提高教師的元認知水平,這樣會使教師意識到很多平時意識不到的問題,使許多知識由惰性狀態轉化為激活狀態,讓埋藏在教師靈魂深處的所有才能都發揮出來?!苯逃龜⑹率菑奈膶W敘事遷移到教育研究領域來的一種方法,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就是教育主體通過講述教育故事以體驗教育真諦。教育敘事對整個世界的教育領域都產生
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 敘事研究的步驟
通過建構和分析敘事以探索深層含義,這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換言之,敘事研究是一個意義解讀過程。下圖呈現了完整敘事研究的全部要素,教育敘事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敘事建構、敘事研究、敘事報告(圖表依次從左往右)。
1.敘事建構
研究者首先要發現一個有意義的、值得探究的教育問題,然后選擇合適的被研究者,開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當然,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可以是同一個人,也即敘事研究的第一種類型,教師對自身教學經驗的研究。通常,研究者與敘事者是分開的,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觀察和綜合分析的能力,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細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環境和研究對象,融入他的生活圈子,建立和諧親密的合作關系,為獲取最真實的材料做好鋪墊。建構敘事的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要保持和諧的關系,被研究者要認同、理解研究者的研究活動,最大限度地處于自然真實狀態,形成敘事文本。敘述者要真實地敞開自我,展現個人化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運用套話或公共話語來敘述“標準化”的文本。敘述者只有勇敢坦然地描述自己的經歷感受,才能避免自我遮蔽,洞悉內心真實的聲音,把隱含的自我顯現出來。
2.敘事研究
分析敘事文本的整個過程要客觀、開放。教師敘事并不是對自己過去經驗或事件的簡單記錄或復寫,而是對特定事件賦予一定的意義和情感,或者對某種意義進行解釋。故事在說出的時候,個人的意義和觀念就已經得到了呈現與表達。2002年,TESOL Quarterly期刊上有一篇J.S Bell撰寫的文章,他認為敘事研究不只是講故事,講故事者在講述時已經參與了敘事意義的解讀,而研究者就要系統地分析故事隱含的哲理,用敘事來重塑并解讀經歷,包括敘述、撰寫文本、分析、報告、發表成果等,這是一系列的認知活動,在理解經歷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與見解。然而,這種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敘述者講述特殊經歷時,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如蘇格拉底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即使敘事研究報告已經形成,敘述者再次回想或思考那些故事,他們往往會有新的體會。因此,敘事意義的解讀是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并非靜止不動,這是敘事研究的一大難點,即意義的不確定性。敘事意義的解讀還是社會活動性質的,敘事是不同人物在特定時空環境中互動產生的話語,它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環境。研究者將敘事研究的成果撰寫成文字公開發表,讀者或聽眾將對故事進行自我解讀,這是一次新的社會互動。敘事就像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一個中介物,在分析敘事文本時,主要可從背景、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考察。背景分為兩個層次:所述故事的時空環境;宏觀的社會環境。人物分為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著重分析中心人物。故事情節一般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進行。敘事研究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將經驗上升到理論層次的必經之路。
3.敘事報告
將敘事研究的成果撰寫成文,公開發表或與他人共享是體現研究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敘事研究共享性原則的體現。研究的成果要善于與他人分享,以促進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這是教學研究者的根本職責所在,也是對自身價值的實現。敘述的故事是敘述者對過去經歷的再現,也可分為三個層次:(1)在材料收集階段,敘述者本身講述故事,這是第一層次的故事再現。(2)研究者發表或呈現研究報告。書面文字轉述的故事是研究者對故事的再現。(3)接受性再現。教師或研究者在社會生活中聽到或讀到研究報告,這是第三層次的故事再現。在第二層次的故事再現中,國外學者Denzin和Lincoln提出了一個啟發性的概念“學術殖民”,即研究者們試圖用學術文章的形式再現他人的生活經歷。這里存在著一種“再現危機”,故事敘述者作為作者聲音的一種延伸,原始聲音的權威性淹沒在文本之中。研究者在書面文本呈現時,把自身的觀點無形中加到故事中,研究者成為淹沒我們最想傾聽、學習和講述的“真實故事”的扼殺者。此外,發表敘事研究文章時,必須注意對故事敘述者身份的保護,即文章中不能流露出敘事者的真實信息,以避免讀者識別出敘述者,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事端。故事的再現一般要改頭換面,這體現了學科研究的道德要求。當敘事研究的成果得以發表、公之于眾時,敘事就成為了一種文化產物,它服務于廣大的教育從事者,為他人的教學實踐或教學理念提供了借鑒。
三 總結
敘事是自我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教育敘事不是簡單的經驗總結,也不是對生活瑣事的單調重復,而是要在平凡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教育意義,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中發現問題。故事的敘述表現只是一個“橋梁”,教師通過這個“橋梁”把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與自己的反思相結合,旨在提升教學水平。通過講故事展開對教育現象的思索,可了解自身哪些教育理念有待糾正,哪些教育行為有欠妥當,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推進等。在反思的基礎上指導教學實踐活動,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是敘事研究最重要的環節,沒有經過思考,故事只是一堆字詞組成的文本。開展教育敘事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反思。
參考文獻
[1]陳列.敘事研究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途徑[J].當代教育科學,2009(17):30
[2]鄧達、熊沐清.外語教學的敘事表達:一種教學論視角[J].外國語文,2010(6):10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