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儲望華先生改編的鋼琴主調音樂《二泉映月》中音樂表現的內容、形式、風格等入手,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創新提出幾點看法,并試圖尋找民族音樂要符合世界主流音樂所表現的個性和共性,實現取彼之長、補我之短的目的,從而使博大的中國音樂經久不衰、走向世界。
【關鍵詞】鋼琴曲 《二泉映月》 民族音樂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58-0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音樂“清微淡遠”、“中正平和”,她是人類歷史上永不凋謝的花朵,是世界文明燦爛無比的奇葩。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民間音樂從鄉野到維也納,從骨笛到揚琴,從《高山流水》到《二泉映月》、《梁祝》、《春江花月夜》……她是我們民族的烙印,也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中國的器樂形式以民族調式的主調音樂為主,大都是個性鮮明的器樂獨奏或以某類型樂器為主的合奏,如嗩吶《百鳥朝鳳》、二胡《二泉映月》、江南絲竹《步步高》等。鋼琴音樂是以十二平均律為律法,具有豐富的和聲、寬廣的音域、多變的音色,通過不同類型的織體,不同的觸鍵方法,踏板的應用來表現主調和復調音樂,它是高度復雜的科技產物,人類的智慧結晶,在表現各種音樂形式上無所不能。三百年鋼琴的歷史發展不僅反映了人們在音響審美上的追求,還勾勒出了樂器和演奏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然而,鋼琴家在將自己的情感與心境投入鋼琴作品時,完成的不僅僅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實現鋼琴作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鋼琴歷史的三百年,就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是人類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在十多年的彈琴、學習音樂過程中,練習過許多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如《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春舞》、《新疆幻想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儲望華先生改編的《二泉映月》。本文從儲望華先生改編的鋼琴主調音樂《二泉映月》中音樂表現的內容、形式、風格等入手,通過比較鋼琴版《二泉映月》與傳統二胡曲,并對鋼琴版改編的其他民族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認為民族音樂要想創新并借助鋼琴這一世界主流樂器走向世界,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 作品的內容要是民族的,表現力要是世界的
一首優秀的民族傳承音樂作品表現的內容一定會有著鮮明的特定的民族性。二胡樂曲《二泉映月》以阿炳飽經滄桑的一生,及其深邃意境和流暢委婉、起伏跌宕的旋律,情調的悲愴,通過二胡這一特定獨奏樂器印證了作者在舊中國的辛酸感受和倔強不屈的堅定性格,給人以深深的震撼,表現出作品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儲望華先生于20世紀70年代改編而成,改編作品突破了原樂曲的表現力,儲望華先生充分發揮了鋼琴的多聲部優勢,采用豐富多彩的和聲織體,既有創新又保留了原作品的風格和意蘊,從立體關系中同步表現出原樂曲單線條旋律中的未達之言、未盡之意,奔放、熱烈的民族樂曲音調充滿了東方韻味,使聽眾產生了耳目一新的鋼琴音響效果。
幾千年來,儒家的禮樂中盡善盡美的音樂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觀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對應的在音樂上的表現是“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淡雅空白風格的審美追求。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端莊雋秀、淡雅脫俗及意境的深長悠遠。二胡《二泉映月》旋律連綿柔美、激情內斂,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歐洲的藝術音樂(專業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在近幾個世紀得到了高度發展,幾代音樂大師創作了大量體裁多樣、章
法嚴謹、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的鋼琴音樂創作繼承和發展了西方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前期的主調音樂創作手法,作品在力度變化上很豐富,有ff、f、mf、mp、p、pp、ppp七個層次。通過這七個層次的變化,生動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變化、起伏。改編的鋼琴曲在音樂的表現力上要比阿炳的音樂更加透徹,力度的張度和音色的雕琢尤為精細。從世界范圍內的推廣與影響來看,儲望華先生改編的作品引起了更多的共鳴。
二 作品的意境要是民族的,表現手段要是世界的
每個民族在各自的藝術表現上都有著他們自己的審美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特有的民族性反映在所表現的藝術作品形式上。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藝術形式千姿百態,五彩斑斕。在音樂領域,各民族的民歌(如時調、搖曲、吟唱調等)、器樂(箏、琴、胡、笛、簫、鼓等)都自成完善的體系,并且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這些音樂作品所采用的表現手段是符合民族審美需要的。特別是那些個性突出的藝術作品也許只能在本民族內欣賞和傳承,甚至有些音樂形式已走到生命的邊緣,如四川的羌笛、陶塤、蒙古呼麥等。這種現象與它們特定的表現手段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在我們驕傲展現各民族美妙“動聽”的音樂作品時,我們是否想過外民族是怎么“聽”的,我們的作品能否被接受,又能否廣為流傳。相比之下,鋼琴和小提琴的發展非常和諧,沒有人會問鋼琴和小提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這當然與它們成熟的、科學的音樂表現手段有關。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單旋律、D徵調、變奏曲式的獨奏曲,原名也叫《依心曲》。改編后的鋼琴曲《二泉映月》保留了原曲的變奏曲式,以和聲豐富、織體民族化、感染力極強的交響化音樂形式呈現在聽眾面前,改變了原樂曲單聲部的線條,雖然在感情的基調上還保持了原樂曲的含蓄、內在的情感流露,但是創作者已經大膽地突破了阿炳身上封建思想的桎梏。特別是一瀉千里、倒海翻江的高潮到來氣勢,讓人精神振奮,增添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決心,對幸福生活充滿了熱情向往。
中國主調鋼琴音樂在表現手段上的主要特點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風格創作為主,節奏節拍具有民族特色,調式上主要是以西方自然大小調與民族調式中的旋律特點相結合,各種曲式結構被靈活運用在主調鋼琴音樂的創作之中。
這里,必須提到另一部民族音樂巨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它被譽為“民族的交響樂”。這是一部單樂章的協奏曲,作者以古老的民間傳說為題材,綜合采用交響樂和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運用完整的奏鳴曲式來表現梁山伯、祝英臺這一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禮教的控訴與反抗。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這些都是這首作品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三 作品要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富有創造性
儲望華先生改編的《二泉映月》既有阿炳的原意和風格,又在吸取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上進行了創新,使它成為了一首新的作品。例如在模擬民族樂器演奏效果方面,為了獲得渾厚的音色,作者創造性地在左手部分的旋律設計了用大拇指彈奏這種旋律的指法,如同用二胡上的里弦上拉出的效果。還有,對于運用裝飾旋律琶音的處理,這些琶音大多數是五聲性的,很容易引起人們對琵琶、古箏之類劃奏的聯想,可以看做是“中國式琶音”。在最后三小結的樂曲結尾處,鋼琴彈奏出了琵琶撥奏泛音,把聽眾引入音樂的幻境之中,增添了對生命極為廣闊的遐想,致使聽眾在悲愴思緒中透出希望,在疑問中對未來充滿憧憬。
樂曲既保持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又通過使用先進、科學的作曲手法和鋼琴演奏中特有的一些技巧豐富了原作,但是并沒有拘泥于歐洲傳統作曲技法的約束。其創作自由而富有創造性,充分運用鋼琴這種世界的樂器來表現中國民族民間的傳統音樂,是讓其達到完美融合的成功之作。
四 結束語
盡管全球音樂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和演奏迫切需要明確中國民族性這一自身定位,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形成的邏輯軌跡,既要有獨特的風格,也要具備為世人欣賞的兼容性,從鋼琴作品的個性特色和表演者的個性見解來培育動態生命觀,借鑒和運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以此完善中國音樂民族性的基本價值取向,走向世界。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民族的亦是自己獨特的東西。對中國傳統樂曲鋼琴改編曲進行研究,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內在本質和表現形式進行深入挖掘,是在世界鋼琴音樂流派中形成中國鋼琴風格的希望所在。同時也要看到,西方主調鋼琴音樂的創作已經比較成熟,與之相比,我國主調鋼琴音樂在作品的深度、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仍然處在發展階段,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為了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復興,為了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參考文獻
[1]葛曉月.鋼琴曲《二泉映月》演奏的技術要求[J].鋼琴藝術,2005(9)
[2]鄭興三.鋼琴音樂文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3]汪潔.論中國鋼琴作品二泉映月的審美特征和音樂表現[J].怎樣提高鋼琴演奏水平,2001(5)
[4]趙曉生.中國鋼琴語境[J].鋼琴藝術,2003(1)
[5]〔匈〕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6]吳鐵英、孫明珠著.簡明鋼琴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7]許姍.淺談鋼琴曲《二泉映月》的創作與演奏[J].劍南文學,2009(9)
[8]王靜.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演釋問題[J].民族藝術研究,2009(5)
[9]孫洋.二胡曲《二泉映月》與鋼琴改編曲之比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0)
[10]劉麗杉.淺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的民族風格[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