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學科系統型模式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能力,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提出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凸顯職業競爭力,在課程目標中納入行業能力目標和職業人能力目標。本文就教學現狀、教學改革方法、可能存在問題等方面淺析在該理論導向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發展規劃,做到“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競爭力培養為主線”進行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學英語 基于工作過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60-02
一 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大學英語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大學基礎課程,涉及各類專業的學生,覆蓋面較廣。多年來,成人院校大學英語課程一直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系統型模式培養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能力,為學生在今后的日常英語交際活動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口頭和書面交際打下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英語老師們普遍發現,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不高,學習積極性較低,英語教學也達不到教師教學的預期效果,學生所學英語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也極其有限。
二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引入
依據“工作過程導向”理念,英語教學的發展前景便是與各學科專業相結合,將典型的職業情境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學習情境。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源于20世紀90年代,并逐步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發展和普及,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將學習和工作融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工作任務是教學組織單位,學習者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通過其工作任務的完成來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課程教學改革,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指導思想,主張在課程教學設計中突出職業競爭力,為成人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思路。該理念強調,學生的職業成長過程是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的前提,行業能力和職業人能力是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的目標。因此,成人院校大學英語課程以知識構建為基礎,能力拓展為目標,遵循職業教育的特點,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將英語基礎與專業知識相融合,發展學生在專業技能中運用英語作為輔助工具的能力,做到“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競爭力培養為主線”進行課程教學改革。
從成人院校一線英語教師們所了解到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我們發現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的根源在于: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實踐應用的機會很少,英語知識與所學專業的實際聯系也不大。究其原因,我們的英語教學設計缺乏學生所需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忽略了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所需具備的英語應用技能,也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等各種素質能力的培養。因此,成人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難點為:學科教學難以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難以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難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
課堂英語學習中開展“基礎會話功能模塊”。該模塊中的具體活動都是根據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和職業活動設計組織,與未來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基礎會話功能模塊”中的介紹自己和家人,飯店英語和賓館英語,談論天氣,談論做飯,談論音樂,談論性格,描述房間,描述學習情況,寫退貨單等現實情境,逐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英語學習。
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在以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下,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密切聯系起來,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即:(1)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2)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3)討論式教學方法;(4)分組合作式教學方法;(5)網絡自主學習指導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并實現課程資源網絡化。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1.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如果按照《大學英語》課程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講授,學生很難應用所學知識完成實際交際。因此,篩選課程知識點、提煉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安排到教學中,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語言知識,還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
為每個主題安排相應的情境預設,設計問題并引導學生應對問題,學生在應對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為交際能力和素質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3.討論式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語言的多樣性、靈活性,在教學中應鼓勵對于同一情境的不同應答,選擇日常生活或典型工作的具體內容,采取討論式教學,學生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4.分組合作式教學方法
為確保參與度及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語言實踐,運用此教學方法。在此交際任務活動中,學生分工合作,在協作完成任務的同時,發展了素質能力和團隊精神。
5.網絡自主學習指導法
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將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知識拓展等內容上傳教學網絡,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化的輔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將課內教學和課外拓展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 需要完善的問題
1.課程體系和設置問題
目前使用的教材設計比較傳統,與基于工作過程理念和導向相去甚遠。因此,教師需打破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更新教學內容,構建新的模塊化、進階式的課程體系。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確保學生專業能力的具體落實;進階式的課程設置確保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在循環中得到強化和提升,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
2.工學結合的教學資源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開發工學結合的教學資源,建立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建立整套的教學實踐資源,例如工作任務單、學生手冊、教師手冊、實訓任務書、實訓指導書、工學結合教材等。另外,積極開發多樣化的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網絡學習平臺,在網絡課程中提供學生互動資源,使學生進入模擬的工作環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提高崗位技能。
3.加強過程考核
改變傳統的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學生評定方式,注重形成性考核,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考核形式上采用學生自評、團隊互評、校內老師評價與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發揮評價促進學習、評價促進提高的正面激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交際能力和素質能力的提升。
五 討論與思考
教學資源是知識的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條件,應完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電子教學資源,完善工學結合的教學資源,開發網絡課程,在網絡課程中提供學生互動資源,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同時建設形成一支職業技能強的教學團隊,通過參加企業實踐,企業技能培訓或校企合作項目,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更好地為“基于工作過程”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全面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怡.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J].新課程,2012(9)
[2]黎明珠.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8)
[3]崔愿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探究與實踐[J].科教文匯,2009(12)
[4]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