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心理健康輔導教育為口頭說教,形式枯燥、內容乏味,出發點是好的,但學生卻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實則無用功。創新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把心理輔導教育的理論與技巧結合高職手工編織課程,充分發揮優越性,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高職手工編織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70-01
一 研究的對象和辦法
1.對象
第一學期:2012年9月~2013年1月,50名學生選擇了“手工快樂編織”課程。對比班45名,其中女生35名,男生10名,平均年齡為20歲。第二學期:2013年3月~2013年7月,同樣有50名同學選擇“手工快樂編織”課程,其中12名男同學,38名女同學。對比班44人,女同學34人,男同學10人,平均年齡20歲。
2.辦法
第一,測評和工具。進行兩個實驗班級團體心理輔導預前測試,填寫癥狀因素的自評測量表格(SCL-90)。在自評測量完畢后,再對50名團體心理輔導班的同學做十次心理團體教育輔導,而對比班則不采取心理團體教育輔導。教育輔導結束后,進行輔導后測,即填寫SCL-90表格,隨后自行編制輔導效果評估書,心理團體教育輔導班的同學自主對教學成果與內容進行評價。
第二,團體心理教育輔導實踐。本人開設的“手工快樂編織”的團體輔導心理教育課程,每學期40課時,每周一次,一次4課時,總共10次。首先,學生進行自我心理狀態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積極性,認識課程與課堂特點、測試要求;成立小組,小組討論誠信和“盲行”,心理傳遞,簽訂合約;先介紹簡單的鉤針編織法,再從第2~9次進行心理健康宣傳,“自我的有效認識”進行兩次宣講;隨后“健康的人際”與“個人情緒把控”各3次教育輔導。以活動形式配合專題教育,活動包括交往合作、現實問題、分享交流、個人實踐,以對話、協同的方式交流。一般進行以下活動:加強信任、肢體語言、回饋活動、配對尋找、書寫歸納、熱身體育等,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角色轉換、行為方式、情緒表達等。在第10次活動中,主體為把愛播撒,喜迎將來,作品互換。
在心理團體輔導教育的過程中,對話必不可少,對話應該多樣:(1)師生應互相探討專題問題與主題問題;(2)應進行師生、學生間的對話,開展各主題;(3)學生自主形成心理特點,也需要在全班討論中幫助完成,實踐發現,心理對話記錄本是有效、簡單的對話形式;(4)現代科技如微信、QQ、E-mail、手機等也可成為對話工具,教師應負責記錄學生對話,保存資料,做到評價有依據。
第三,方法統計。進行t測驗的描述性分析法。
二 結論
1.學生在手工編織中鍛煉身心
第一,心理健康。表現為:(1)學生思想凈化。編織前,學生全神貫注的立意、構思、選色、搭配、形態,過程中更做到心靈冷靜、認真,心無外物,所以,常常保持著愉快的心情。(2)對編織成果的滿足。學生在經過動手努力后,看到自己一針一線的縫制的作品,完美無缺,努力得到了回報,心理自然舒暢。(3)編織是一心一意的過程,心無雜念,把個人藝術品位與編織技術充分融合,理想作品油然而生,思想自然得到凈化。
第二,身體健康。表現為:(1)提高大腦靈活度。平時人們較多的應用右手,忽視了右腦的開發鍛煉,編制是雙手互動的過程,激活了久歇的左腦,大腦機制得到改善。(2)編制活動復雜,健身功能全面。編制能夠帶動臂肘、手指及各骨骼、關節、筋腱運動,促進了上半身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同時增強了大腦與上肢關節的配合度。(3)學生變得心靈手巧。編制包括大腦、心思與手指的靈活運用,學生開動腦筋對編織技術精益求精,益智健腦,雙手長期運動,效果明顯。(4)學生在編制過程中垂首低頭,可提高腦部血管流動速率,遠離疾病困擾。
2.SCL-90在兩個班級的比較結果
在輔導前,兩個班級的SCL-90的總分和各因素統計學量基本相同;但在心理團體教育輔導之后,輔導班同學各項因素(軀體、恐怖除外)皆低于對比班,統計學差異顯著。
3.心理團體教育輔導班同學對“手工快樂編織”課程評價
統計顯示,兩個班有高達90%的同學贊同手工編織課中進行心理教育輔導。同時,占前三位的是喜相逢、情緒把控、人際交往。
三 結束語
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前,兩個班的心理因素無明顯變化,輔導后,對比班僅在各因素與綜合分上有小幅度降低,這表明傳統心理教育效果不明顯。而心理團體輔導教育班各因素都有所下降,統計學意義顯著,表明高職的手工編織可加入心理教育輔導。
高職的手工編織課融入心理團體教育輔導,打破了信息灌輸,采用對話模式,學生間、師生間平等交流,以編織為平臺,學生們在課堂中討論話題、扮演角色,知識得到貫通,心靈得以凈化。通過心理知識的運用,以編織方式進行互動交流、情感傾訴、行為練習,做到了學與行的結合,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素養。這種創新實踐,可大為推廣。
參考文獻
[1]林玉瓊.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班級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1):131~132
[2]趙叢、田芳、潘海波.關于高職團體心理輔導的局限性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1(8):73~74、77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