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品德課堂進行創新教學,教師可采取創設情境、引入時政、貼近生活、開展課堂活動、巧用課堂結束語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等有效措施,讓學生“想學”“能學”“會學”和“堅持學”,從而使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 情感體驗 師生關系 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78-02
新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將過去的“教而獲知”的過程轉變為“學而獲知”的過程,創新教學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從而讓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興趣——“想學”。
1.質疑導思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是從問題開始,遵循這一認識規律,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抓住事物的關鍵,巧妙設置疑問,提出學生感興趣而一下子又難以解決的問題,以造成一種期待的心理狀態,引起學生的注意,撥動他求知的心弦,從而導入新課。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學會調控情緒”時,筆者首先讓一位同學表演四種表情——喜、怒、哀、懼,接著提出疑問:“人在什么情況下會有這四種表情?這種左右你的力量是什么呢?”老師接著點明是情緒,然后又進一步提出疑問:“那么什么是情緒呢?”由此導入新課。
2.創設表演情境
初中學生好動、求新、樂于接受新事物,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教師設計新穎的活動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可以采用一些比較獨特的引入法,例如讓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品等。這種方法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引起學生的思考,積極主動學習。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誠信做人到永遠”一課的時候,筆者設計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賣橘子”這一小品,攤主叫賣言行前后不一,結果生意做不成,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看小品時,學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教師抓住這個時機引出這節課要講的內容——誠信。課堂的導入雖然只有短短2~3分鐘,然而大有文章可做。上述導入方式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作了巧妙的鋪墊,為整篇課文的教學搭橋鋪路,蓄勢興波。
3.故事誘導
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筆者搜集、編寫有針對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學生在專心致志的聽講中,初步領會本節課要講的內容。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做情緒的主人”之前,筆者先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粗心的醫生,將兩個病人的診斷報告弄錯了。原本沒有癌癥傾向的病人因為錯誤的診斷報告,而極度的傷心、痛苦、焦慮,情緒極不穩定。不久之后,在醫院的再次檢查中,果真發現了癌癥的傾向。而那位本有癌癥傾向的病人,由于拿到了沒有癌癥傾向的診斷證明,情緒變得高漲,心情變得愉悅,病情逐漸好轉。然后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人說:“情緒會影響健康。”有人說:“好的情緒對身體有利,不好的情緒對身體有害。”這時教師趁機引導:“同學們說得很對,好的情緒有利于健康,不好的情緒有害于健康。那么,我們應該保持什么樣的情緒呢?”這時很多同學都說:“要保持積極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這樣很自然導入了新課,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引入時政,緊跟時代步伐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
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新時代各種思潮噴涌,有清新之風,也有污濁之氣,引導學生辨正祛邪,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品德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的脈搏,用鮮活的時政來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參與政治生活”時,筆者將中日釣魚島爭端引入課堂,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不可爭辯的主權。可日本右翼分子妄圖改變這一事實,上演了一出“購島鬧劇”。鬧劇發生之后,全中國掀起了抗議日本“購島”的風暴。請你對此事件進行分析,并討論:“當國家主權受到侵犯,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作為公民我們該怎么辦?”通過活動,學生認識到愛國要理性,要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安危聯系起來。
教師要關心時政,并從紛繁的事件、眾多的人物中,選取最能為教學所用的素材,以傳達社會正能量。這些鮮活的時事材料,可讓思想品德課堂富有吸引力。
三 貼近生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課堂,體驗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內心,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是新課程標準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而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通過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嘗試、參與表演、調查訪問、角色換位、情境體驗等形式自主、積極、快樂地進行體驗,達到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內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了重點難點,又滿足了學生好動、渴望表現自我的心理要求——“能學”。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時,筆者向學生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周日,李某逛街,一商家正在搞促銷活動,凡購買商品金額超過200元,可抽獎一次,一等獎價值300元電水壺一個;二等獎價值50元食用油一壺;三等獎價值10元洗潔精一瓶。李某購買一雙200多元的皮鞋,獲得了一次抽獎機會,運氣也不錯,他抽得一等獎得到電水壺一個。他很高興,可回家一用,卻怎么也燒不開水。他找到商家想換一個,可老板說:“你這是抽獎得的,不能換!”然后提出問題:這個電水壺能換嗎?請你幫李某出個主意,如何維護他作為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明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方法。
四 開展課堂活動,讓學生融入課堂
初中思想品德課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把實踐活動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采用生動活潑、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動手查閱報刊、圖書等資料;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進行調查、訪談活動;讓學生發表意見和感想,對某些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等等。教師要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鼓勵他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體驗和反思——“會學”。
例如,教學八年級“自覺維護正義”時,筆者講到我們家鄉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的問題,并指出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要不得的。可有學生認為:你不砍樹別人也會砍;樹砍掉之后過幾年又會長大;萬一砍沒有了我就搬家。我敏銳地抓住這些觀點組織了一場辯論會,圍繞焦點問題厘清學生的認識,最后回歸課本駕馭點評,做到活潑而不混亂,見解有深度而不流于形式。
五 巧用課堂結束語,讓學生繼續探究
課堂結束語是對一堂課所學內容的總結、概括。如何進行總結,是一堂課的關鍵。古人在談到行文時說:“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可見,總結性語言要巧妙,在師生之間能產生共鳴;總結性語言要精練,能使學生抓住重點,掌握中心;同時總結還應帶有點懸念,耐人尋味,讓學生繼續探究、思索,課雖止而學不斷,言雖盡而意無窮,為下一節課作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學”。
例如,在學習完七年級的“學會調控情緒”一課時,筆者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投影到屏幕上,并向學生介紹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歡的性格特點,請他們思考:林黛玉這種情緒屬于哪一種情緒?長此以往會造成怎樣的結果,為什么?對此,你又有何感觸?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懂得了情緒需要調節,而且要善于調節,并注意選用恰當的方法,保持樂觀心態,做情緒的“主人”。而這個“主人”又應該怎樣做呢?學生疑竇頓生,這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彌補了思想品德課結尾的抽象、平淡之不足,又寓教于樂,為下一節課做好了準備。
六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點燃智慧火花
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融洽的關系——師生之間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亦師亦友。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占有主動性,教師只有主動接觸、關心、熱愛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與信賴,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親切友好的雙向交流,這正是形成和諧思想品德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教師在課堂上不要老板著臉,不要把威信建立在嚴厲上,要有關切的笑、理解的笑、鼓勵的笑、幽默的笑、開心的笑等善意的笑,這樣的笑讓學生如沐春風。教師要不吝嗇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挑戰權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例如,在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善思多問,筆者設立“愛動腦筋的好學生”“課堂發言標兵”等獎項。對學生的發言,有新意、有獨特見解的及時給予評價,課后適當頒發獎品。
總之,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授人以“漁”為原則,進行創新教學,讓思想品德課堂鮮活起來,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翟秋.在創新中讓思想品德課堂鮮活起來[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7):63
[2]吳建明.讓思想品德課堂跳躍美的音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8):23~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