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還”學生以關愛、信任,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評價,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喚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課堂 關愛 質疑 評價 生命的活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83-01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是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也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中課堂改革的方向。如何才能很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把關愛還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由于初一的新生來自各個小學,還有個別從外地小學轉入的學生,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甚至連鍵盤、鼠標的基本操作規范都搞不清,這些同學從一開始就對信息技術課有一種畏懼情緒,如果老師不對他們多一些關愛,他們很快就會失去信心,從而放棄這門課。因此從新學期第一節信息技術課開始,我就留心觀察哪些同學學習上有困難,適時地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通過細微的、及時的關愛,喚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讓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
二 把信任還給學生,讓學生敢于表現自我
在教學中,用尊重和信任對學生傳遞出的期望和要求,遠比居高臨下的命令式的要求更有成效。在講“旋轉的風車”動畫制作時,我先簡單示范了用“橢圓工具”繪制“純色”葉片的風車的制作過程,然后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多樣的風車,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他們的想象,并給以學生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制作出個性化的風車。在老師的鼓勵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創作:有同學用“矩形工具”結合“部分選取工具”,制作出了三角形葉片、梯形葉片、菱形葉片等多種形狀的風車;有同學用“橢圓工具”結合“線性”“放射狀”顏色效果的運用,制作出花一樣美麗的風車,旋轉起來若隱若現……學生們的作品讓老師眼前一亮。實踐證明,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把提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敢于質疑
計算機的操作方法很多,而正是因為方法不唯一,而有些方法又不通用,因此就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質疑,在不斷質疑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增長知識。例如:在word的繪圖工具欄中有設置填充色與線條色的工具按鈕,學生已學會對自選圖形、藝術字進行填充色與線條色的設置,在學習表格的修飾時,有同學就試著用繪圖工具欄上的這兩個按鈕對表格進行填充色與線條色的設置,結果沒有成功,那他就會提出質疑,為什么這兩個按鈕對表格是無效的?老師首先要肯定這位同學敢于質疑的精神,然后形象地告訴他這就像各部門的職責劃分一樣,各司其職,繪圖工具欄負責自選圖形、藝術字的制作與修飾,而表格和邊框工具欄負責表格的制作與修飾,這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不可以越權去控制別人。在老師形象的比喻中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問,正是質疑的力量促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 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我完善
長期以來,課堂上評價的權利一直被教師獨攬,忽略了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能動性的培養,以至于學生失去主見、失去自我,甚至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學生的獨立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很難得到發展。因此,教師應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對他人進行評價、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并借此增強學習的反思能力,學會自我調控、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以“文化無錫”為主題的word小報制作單元教學中,從正文、目錄、卷首語的制作到封面、封底的制作,學生都有階段性的作品提交上來。利用每節課前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把上次課學生提交的作品通過多媒體系統地展示給學生看,先讓學生自評,讓學生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自己的作品,客觀地對待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然后讓學生互評,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既能發現別人作品中的閃光點與自己作品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又能發現自己作品中做得很好而別人作品中需要改善的地方。通過自評與互評,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后期的作品完善過程中,學生會從多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作品,從作品的色彩搭配、版面布局、技術的運用等方面來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的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掌握方法的動力是對學習的熱愛,“還”學生以關愛、信任,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評價,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喚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葉瀾等.“新基礎教育”研究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