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應以人為本,從生命的角度看,教師應先給予學生人性關懷。除了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本領,還要讓學生學會快樂生存的本領,并引導學生努力運用自己的本領實現生命的價值。地理學科的特有性質給教師提供了很多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在此,筆者結合教材、地理教學內容及一些資料,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做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地理教學 生命教育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92-01
一 立足教材,整理生命教育素材
實行新課改后,新教材圍繞人地關系,從全球的角度、綜合的角度、區域的角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在自然地理部分設計了“季風與農業”、“地貌與經濟建設”、“自然災害與防治”等內容,這些內容著力體現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人文地理部分設計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壓力”、“如何解決我國的農民工問題”等內容,關注人文現象的地理環境基礎。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中學實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果教師不注意挖掘和引導,就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二 利用多種教學形式落實生命教育
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應是以課堂教育為主體,充分利用學科教學的優勢,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教學體系。凡是課本中直接講到的生命教育的知識,要講深、講透,不折不扣地用好教材;凡是教材中與生命教育有聯系的內容,要作必要的補充和延伸,提高學生對生命教育的認識程度。
1.抓住課堂教學的主陣地開展生命教育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拓展教材、延伸教材,就能把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如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如今面臨的嚴峻問題,在“人類活動與氣候”、“珍貴的淡水資源”等專題中均有滲透,但缺乏具體的案例,教師可以提供資料,引發學生對生命教育的思考。如水循環與珠三角“桑基魚塘”就可以給學生以啟發,讓他們學到生命的知識。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模式,魚塘里生活著魚兒,魚兒的糞便和逝去后的遺體使塘泥肥沃,肥沃的塘泥給甘蔗和桑樹帶來生機,桑樹養活了蠶兒,蠶兒的糞便、甘蔗和桑樹的葉子又給魚塘里的魚兒提供了豐富的食糧……如此循環,生生不息,這就是生命的延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生命何其偉大!在學習中,學生不時地為生命的偉大而感嘆,同時會為自己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而驕傲,因為自己也有被人關愛和關愛別人的機會,自己的生命正在爆發活力。由此,使學生正確認識生與死的意義,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尊重生命。
對學生而言,課堂活動是其學校生活的基本構成部分,也是師生互動最有效的載體,一線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積極利用課堂開展生命教育。
2.結合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生命教育
生命的發展需要通過實踐、體驗和表現進行,人通過實踐發展能力與認知,通過體驗豐富情感世界,通過表現獲得前進的動力。而地理學正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識來自于實踐,驗證于實踐,并通過實踐加以應用。因此,結合地理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可以更好地深化生命教育。如通過組織地理興趣小組觀看有關地震的教育片,讓學生了解地震到來的前兆、地震到來時什么地方比較安全、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如何救助他人等知識,從而掌握地震災害預防技能,在地震災害到來前做好應對措施,進而強化防災、抗災意識。再如學習核電站的有關知識,認識到和平利用核能,可以提供潔凈能源,提醒學生在埋頭于圖表和方程時,不要忘記用科學造福人類,培養善待自己、關愛他人的高尚情操。此外,我們還結合與地理學科聯系比較緊密的節日,開展生命教育主題活動,使學生有多種實踐體驗。如在世界地球日,組織學生開展社區環保活動。通過類似主題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進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體,從學生的生命特點看,他們個性各異、接受能力和學習愿望不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生命規律,充分認識學生發展的差異性,注重整體教學與個性培養相結合:課堂教學設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分層,課后作業布置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總結評價要把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有機結合,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組成部分。這樣,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落實,學生才能在生命教育中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阿奮、何存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6(2)
[2]薛文平.生命教育及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與啟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生命教育視角[J].教育科學論壇,2007(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