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是順應新課改的需要。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做起。其次,應盡量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發展。另外,還應著重培養學生在課外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做到以上幾點,學生將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課堂教學也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初中生 自主 合作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94-01
語文教學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一 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為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預習的到位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學生預習時,教師應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具體的目標,如“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含義的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的查閱、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探究、課文結構的把握等。隨學生預習習慣的初步養成,逐漸拓展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質疑、探究,自己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或經過合作探究能解決的問題可提前解決,對于解決不了的可列出來,以便在課堂上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對于預習情況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寫出來,在每次進行新課前,對各小組檢查評比,好的予以表揚,差的予以批評。另外,教師還應定期予以指導,使學生的預習能經常化、條理化和規律化。
二 盡量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發展
1.導語的設計
導語的設計盡可能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使學生形成輕松的心態,此時,再教給他們一些知識點,學生大都能輕松愉快地接受。例如:我在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一文時,這樣導入:我國有許多城市都有一個形象的別稱,如西安稱作古都,重慶稱作山城或霧都,昆明稱作春城,請問濟南稱作什么呢?這樣的安排,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學生眾說紛紜,最后得出“泉城”的說法,再從地理環境方面對濟南作介紹,學生易于理解課文。
2.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積極參與
正確引導初一孩子的好勝心理,在一些乏味枯燥卻又重要的知識點上開展競賽,如在朗讀課文時,根據課文特點采用不同方式比賽,如采用各學習小組賽讀、男女賽讀、各小組代表賽讀、師生賽讀等。此類活動的開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勇于表現自己,詩文的學習也在朗讀中得到背誦和記憶。
3.相信學生,激發學生興趣
相信學生,這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很好做法,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比教師還高,因此,一些作者簡介,可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講出來。學生大多講得頭頭是道,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氣氛高漲,教學效果也尤為顯著。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老師應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允許學生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來認識和判斷問題。要允許學生保留個人的意見,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5.培養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低年級學生更樂于交往,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老師還應適時評價,對表現好的小組給予表揚和鼓勵,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 著重培養學生在課外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
狠抓課外預習和學習不放松,二者必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各小組必須明確各自的預習、學習任務,圍繞此展開合作探究學習,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可與其他小組或老師共同解決。
課外閱讀不間斷,首先應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篇目,結合課內的課文學習,給學生劃定閱讀的范圍。例如:在學習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時,因該單元涉及人生理想,所以要求學生去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在烈火中永生》等,在閱讀時學生可互相借閱,讀后要求每人寫出讀后感受,并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交流,以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學習第六單元時,因該單元涉及童話、寓言、神話等,要求學生去讀這一類作品,之后也寫書面心得并且進行交流。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
總之,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新課改的潮流,抓住課改重點,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扈中平主編.現代教育理論(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彭鋼、張曉東主編.課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