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譯林新版英語教材的使用為小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打開了一扇新窗。在一年時間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簡易、自然、富有童趣的表演進行課堂教學,形成“一臺戲”的課堂教學特色,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大膽開口說英語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英語 課堂教學 心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99-01
一 關注單元詞匯的教學
詞匯作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三年級學生由字母學習到詞匯的順利過渡尤為重要。英語是一種表音文字,是一種音與形高度結合的形象化語言,所以在進行拼寫訓練時,可以讓學生感知單詞中字母或字母組合與音素之間的聯系,逐步掌握單詞中音與形的發音規律,最終養成較好的聽音寫形和見形讀音的能力。如字母“a”在cake、name中發/ei/,“ir”在skirt、bird中發/?:/,“ow”在yellow、window中發/?u/,“sh”一般發/?/,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來說由于三年級學生的抽象能力尚淺,不具備足夠的語言儲備,教師不能操之過急,只有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才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成果。Brain storm(頭腦風暴)游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新舊單詞之間的關聯,在大腦中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優化拼寫訓練。具體是這樣操練的:在呈現新單詞時,常常問學生,在這個單詞中你能發現一個熟悉的單詞或哪個單詞其中的一部分嗎?把它換個字母、添個字母或減個字母會變成哪個單詞呢?如可以在hotdog這個單詞中找到hot和dog兩個單詞,把“open”去掉第一個字母變成“pen”,把“toy”換個字母會變成“boy”等等。
二 挖掘和設置合理的情感目標
利用新教材設置情感目標,引發學生的共鳴。有的單元直接體現了一些關愛他人、熱愛勞動、欣賞別人等比較顯性的情感因素,教師在備課時,很輕松就將這些目標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但還有些單元,初看并沒有可利用的情感目標,這時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另辟蹊徑,寓情感教育于知識目標中,實現兩者的完美統一。有些單元似乎沒有可以引申的情感因素,但教師只要多觀察、多思考,不僅能拓展出可利用的情感因素,還能通過這些情感因素幫助學生掌握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三年級下冊Unit 5 How old are you?(Story time)中,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對人物語氣的模仿以及特定情景如何說話。如在以下場景中,格林老師帶著學生邁克·海倫和蒂姆來到了玩具博物館,營業員詢問孩子們的年齡以便挑選適齡的玩具。通過這一情景,教授了數字1~10的英文表達。孩子們對數字大多已熟悉,而且他們好多人都在9~10歲之間。因此可以貼近主題直接與學生談論他們的年齡以及十歲生日收到的玩具。學生很感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大膽說英語的積極性。我在PPT上設置了一個轉盤,圖片上分別是學生很熟悉的運動員、周圍的同學以及明星。讓學生用How old is she/he?來提問及回答。同時在互動的環節中學生會問及老師的年齡。我借此賣個關子說:“It’s a secret.”接著解釋在西方國家女性一般會保密自己的年齡。學生通過一次次感知、模仿、操練,最后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表演的時候特別關注自己的語氣,善于模仿。
三 開發小學生的語言想象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焙⒆觽兗婏w的思緒的確帶來了許多不穩定性,因為這些不穩定性,教師要辛苦許多。但恰恰是這種不穩定性、片面性和不成熟性反而成就了他們表達的詩意。他們看世界的獨特視角,想象力如此強大,大人眼中的“小不點”,恰恰擁有這種“威力無比”的能量。
如譯林新版英語三(上)My family,運用“This is…”句型操練,介紹學生的family。我通過PPT向學生介紹我的家庭:Hi,boys and girls. I’m Kerry. This is my father. He’s tall. This is my mother. She’s fat.This is my brother. He’s smart. Oh,this is my sister. She’s beautiful.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家人圖片,同桌之間進行練習。
這個課堂活動的設計明顯考慮得更為充分。在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較多,有些孩子甚至對父母的相貌也沒有太多印象。這樣的孩子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狀態,如自卑、孤獨。讓孩子們通過想象力去描述,因為有了想象的空間,學生生成資源也會增多,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說出了“puppy,love”等很多課外知識,真正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總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花樣百出的情境很容易給人以天花亂墜的感覺。相反,如果將一個個相關聯的生活情境有機地串聯起來,不僅可以使課堂具有整體感,還可以在結構的、流動的、層遞的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如果能將英語教學的目標、價值、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意義等蘊含其中,那英語課堂一定會變得簡約而不簡單。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