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提高語文課堂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認為,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關鍵詞】農村小學 語文教學 學生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101-01
生活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在面臨著留守兒童多、學習環境差;課外閱讀材料少、學生知識面狹窄;學校教學儀器配備不足等一系列客觀困難的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發揮農村教育資源的優勢,將語文教學與農村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實現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個人覺得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選擇教學方法要結合學生生活
農村小學教學儀器設備匱乏,但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學生們有很多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老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優越的教育資源,延伸教學空間,把課堂搬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回歸大自然,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習的效率。如在教小學一年級時,學生自制力差,一堂課四十分鐘很難從頭到尾都坐得住。往往半節課就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況,這時,我就會對他們說:“小朋友們,咱們去外面走走吧。”學生們聽了都很興奮。讓學生們用自己隨手揀拾的樹枝、花瓣拼拼畫畫剛剛在課堂上學習的字,看誰擺得快、畫得好!學生們一聽,個個爭分奪秒,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把所學的知識吸收消化了。
二 講授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生活
教師在教學課本上的內容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新的體會和感悟。如在學習課文《北大荒的秋天》時,欣賞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家鄉秋天的田野、果園、菜地、耕牛、犬吠、鳥啼、蟲鳴、花草等景物都蘊含著獨特的鄉土氣息。當學生們用心去觀察、靜心去欣賞時,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樸實的家園也是一個祥和安寧的世外桃源。
三 加強情感教育要結合學生生活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農村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跟著年邁的老人一起生活,孩子一定程度上缺乏親情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應加強情感教育,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奶奶的白發》、《陳毅探母》這兩篇課文都滲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應注重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認識到老一輩為后輩人付出的艱辛和勞累、要懂得尊重長輩,不讓長輩操心。作為留守兒童,老師更要教導他們體會父母養家的辛勞,要好好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 創設教學情境要結合學生生活
教學情境的創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文本內涵,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農村小學教學條件簡陋,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教育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農村有一望無邊的田野、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粱、花鳥蟲魚,也有農民伯伯辛勤勞動、喜獲豐收的場面等,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課堂教學能合理地運用這些教學資源,課堂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如在蘇教版四語一次習作練習中,要求學生抓住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描寫一種小動物。于是筆者就讓學生們先仔細觀察家里養的雞,還讓學生帶一只雛雞到課堂上來,學生們聽了歡呼雀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為農村學生對這些小動物再熟悉不過了,同學們一改平時寫作無話說的尷尬局面,抓住小動物的特征進行生動形象地描述,課堂效果非常好。
五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要結合學生生活
口語交際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目前農村小學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差,學生生活經驗貧乏,課外閱讀量小,積累的詞匯不豐富,以致學生在交際時結結巴巴,不會說話。還有一些學生膽怯害怕,讓他們到講臺來說,便扭扭捏捏,臉漲得通紅,缺乏勇氣,不敢說話。針對農村小學學生口語交際困難的現狀,要想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教師對“口語交際”課要做精心的教學設計,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說話題材,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比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時力求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可以進行言語交際訓練。如家里來了客人,你是如何接待客人;你是怎樣跟同學朋友相處的,說說自己的家人、家鄉、校園……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學生不覺得陌生,說起來也得心應手。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多種活動,例如朗誦詩歌、講故事、說笑話、讀自己寫得最好的作文、分角色表演等這些喜聞樂見的形式,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還激發了學生的說話興趣,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要想培養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面向社會、適應生活需要的綜合素養,就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根植于學生生活這片沃土,才能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