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是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而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機械、沉悶、平寂、缺乏活力,課堂容量小,效率低,無法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克服這些弊端,它能把課文中的語言符號文字或口頭轉述變成鮮明的視聽形象,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形象感知度,使語文課在一種輕松、活躍、激情的氣氛中進行,收效顯著。下面,本人就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淺談一些體會。
一 圖像直觀,興趣濃厚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一旦激發了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使得往日生機勃勃、興味盎然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單調、索然無味。所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誘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已成為當務之急。而多媒體手段以其清晰而直觀的畫面,悠揚而美妙的音樂解決了這個難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精力才能集中,思維方能活躍,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在學習《都江堰》一文時,我使用了錄像、投影等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北方的學生很少去過都江堰,對于那里的地理條件、氣候情況,特別是都江堰的社會功用知之甚少,理解課文的內涵時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按傳統教學的路子照本宣科,效果可想而知。在授課之初,我先讓學生觀看了幾幅關于都江堰的圖片,其中包括都江堰的外在形態、李冰父子的雕像以及肥沃富饒的成都平原,邊看邊提問,都江堰是什么時候修建的?由誰修建?為什么修建?現在它的社會功用是否還存在?因為觀看了剛才的圖片,所以學生對課文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容易了許多。在此種情況下,師生再一起分析文章內容,就會輕松、簡單很多,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會大大加強。而課文的深層意義“都江堰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也就不難挖掘出來了。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從始至終都興致勃勃,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 開闊視野,增加見聞
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重頭戲,而要寫好作文,沒有豐富的儲備不行,有了豐富的儲備而材料老套也不行。高考考綱對作文的要求中有一條是“創新”,而創新既包括見解新穎、想象獨特,也包括材料新鮮。這就要求學生儲備大量的、新鮮的材料,而學生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材料從哪里來,信息從哪里知?僅靠書本,很難獲取最新鮮、最前沿的材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增加學生的儲備,工作就得靠教師來做。教師可把平時所見所聞中的精華部分篩選出來,再通過錄像、錄音、投影等方式來讓學生獲知。只有這樣,學生的視野才能開闊,才能積累更多的素材,作文中的材料也才能新穎、獨特、富有時代色彩。如:我讓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實況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這些人物的感人事跡,既給他們的作文注入了“活水”,同時又給他們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教育課。此外,還經常把“今日說法”、“東方時空”、“每日新聞”等欄目中篩選一些重要信息適時地播與學生,并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自己的感受,效果顯著。再者,我曾把中央電視臺的電視散文錄下來有計劃的播放給學生看,效果也非常好。因為電視散文既有畫面也有音樂,加上朗誦者那飽含激情的吟誦,我們尤如置身其中,與作者同喜同憂,同吟同感,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真情實感方能著就好文章,這比我們空洞地說教效果要好。
三 節省時間,加大容量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昔日的“照本宣科”、“死記硬背”已不能適應改革的大潮,僅僅傳授課本上的知識已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與課本相關的一些知識及時地補充給學生。如若像以前一樣在黑板上抄寫,效果既不好,又浪費學生的時間,使得課堂容量極小。相反,如果事先做好準備,上課時用投影的方式轉給大家,既節約了時間,又加大了課堂容量。例如,在學習《陳情表》時,通過投影的方式摘取袁枚《祭妹文》中的典型片斷“嗚呼!身前既不可想……哭汝既不聞汝言……”與《陳情表》中的“但以劉日薄西山……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來進行比較教學,以便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既加大了課堂容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學以致用”,對所學知識理解更為深刻。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有助于創設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有良好的語文素質,成為適應時代的有用人才。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