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在指導學生作文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如此,作文才可能有生命,學生身心才能得以發展,從而真正做到“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 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
實驗證明,人們在閱讀中,眼睛的注視(即靜觀默察)占全部閱讀的90%~95%。同樣,對待社會生活,也離不開人們的審美觀。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路,兩旁風景優美,入口處豎著一塊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先生對此感嘆說,“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朱光潛所惋惜的情形,大量存在于中學生身上。許多學生感嘆生活平淡無奇,缺少驚心動魄的大事。于是覺得寫作文如無米之炊,文思枯竭,難以下筆。對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心身邊那些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時時留心,處處在意,用細膩的心靈去尋覓真善美,去感悟生活中的智慧、生活中的哲理。我們以《秋日》為題,指導學生寫觀察性隨筆。要求細心觀察,并且做到一葉知秋,見微知著。通過引導、點撥,學生寫出不少佳作。如王志成同學寫道:
一個秋日清晨,我獨自在校園中漫步。不經意間發現,有一簇毛茸茸的、彎彎的小東西。出于好奇,我扒開雜草,近前細看。啊,這些分明就是些小豆莢,只是有些特別,大小只有普通豆莢的三分之一,但其形狀卻與普通豆莢一模一樣。
我循著它的藤枝,發現了在它的枝杈上還有許多這樣的小豆莢。我仔細端詳它。其植株并不高大,是攀援著一株硬桿的雜草生長的。葉子小小的,比指甲還小,小得著實可愛。清晨的露滴在小葉尖上,晶瑩透亮。一顆小蟲兒爬在那豆莢上,我正要去碰它,它便彈開了,引得小豆莢微微擺動,很有意趣。
我小心地掰下一節豆莢,剝開來,從里面跳出一粒粒極小的豆子。把它們端在手中。我想這小豆莢的來歷。也許原先這里是一片豆莢田,后來豐收了,遺留下幾顆豆子。再后來又因學校要擴建,土地被圍墻圍進后,這里成了荒地。眾多雜草生長起來,這遺留下來的豆子也在春雨的洗禮下發了芽。雖然沒有了農人為之拔盡周圍的雜草;雖然沒有了農人為之施肥,但它還是開花結果了。這小小的豆莢在這荒落的境地中,沒有因少了農人的照料而消沉而枯死,依然不動聲色地發芽,在雜草叢中顯示其頑強的生命力。我為之深深折服。
端賞著手中的小豆莢,我撒手讓這小豆莢落入土中,相信它明年會更加茁壯。
(刊載于《中學生天地》2012年10月)
二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美感
羅丹在談到古希臘雕塑《維納斯》時說,“撫摸這座像的時候,幾乎會覺得溫暖的。”高爾基在回答一家出版社提出的“你常常根據什么樣的感覺來構成形象: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等等?”這一問題時說:“當然是一切感覺。”同樣,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去感受、體驗生活中的美感;品味人生,是寫好作文一個重要的途徑。事實上,高中生隨著生理成熟,各類感覺日益發達,心理也隨之成熟,獨立思考傾向增強,感悟能力增強。因此,作文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感悟美、欣賞美、追求美,努力避免學生作文思想平庸、選材范圍狹窄、內容貧乏、單調的弊病,從而寫出鮮活,有個性的作文。
因此,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感覺的觸須向課外延伸。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現有多媒體、網絡、圖書等資源,讓學生全方位感受。如在組織文學鑒賞課時,我們曾組織學生詠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聽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寫感受性的文字,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也曾組織學生,將《荷塘月色》進行配樂朗誦,反復感受文章的意蘊,在此基礎上,進行寫景散文的寫作。一位學生在《夏日的鹿胎山》一文中寫道:
有誰能體會到七月的清晨,漫步在離校不遠的鹿胎山上的樂趣?你的腳印在白露沾濕的草上留下綠色的痕跡。你的手撥開濕漉漉的樹枝,蘊蓄了一夜的山氣便立刻向你襲來。空中彌漫著新鮮青草味和不知名花兒的淡淡香味,沁人心脾。偶爾,調皮的小鳥從身邊跳躍而過,停留在不遠處樹枝上,啁啾地向你唱著歌。遠處一片茂密的樟樹林,在晨光下泛著青光。山腳下,一位老農彎下身子在土地上忙碌著。世界是那么生機勃勃。
可見,引導學生調動各種感覺去感悟世界、體驗美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一步。
三 引導學生學會聯想、想象,深化美感
詩人艾青說過,“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類似記憶,是經驗與經驗的呼應。想象是經驗向未知出發,是此岸向彼岸的張帆遠舉,是經驗的重新組織。”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將貝多芬的音樂想象成了火,他說,“有時像洪爐,烈焰飛騰,濃煙繚繞;有時像一個著火的森林,罩著濃厚的烏云,四面八方射出驚心動魄的霹靂;有時滿天閃著毫光,在九天的良夜亮起一顆明星,緩緩地流過,緩緩地隱滅了,令人看著心中顫動。”如此瑰麗的思緒,怎能不引人產生強烈的美感共鳴,而置身于美的境界中?因此,通過培養聯想、想象的能力,深化美感,達到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目標十分有意義。
那么,如何培養聯想、想象能力呢?認真揣摩名家名篇是其中一條途徑。如巴金的《燈》,從眼前的燈,展開聯想,將燈這個意象顯示得十分豐滿,其象征光明、對光明追求的涵義形象地揭示出來。又如高爾基的《時鐘》,從滴答聲展開聯想、想象,將其中哲理予以巧妙的揭示。
再如《過萬重山漫想》、《長江三峽》都是很好的范本。只要用心揣摩,細細品味,定會獲益匪淺。其次是重視審美經驗。想象、聯想的航船,只有在經驗的江河湖海上才能張帆遠航。沒有經驗,寸步難行。沒有北京清華園,就沒有《荷塘月色》;沒有抗日戰爭的體驗,就沒有《燈》;沒有長江三日的游歷,就沒有《長江三峽》。因此,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學生感悟社會,真正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了經驗信息的充分積累,才有可能創造性審美聯想和想象。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說過“在想象過程中,人生活期間形成的聯系似乎會分離而結合為新的系統。”從審美角度來看,這一系統就是新的審美境界。如此,擁有了聯想、想象能力,寫出真摯動人的文章就會容易得多。就不再是言之無物,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文章。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我同我的想象,同親手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著,好像他們是我的親人,是實際活著的人;我熱愛他們,與他們同歡樂,共悲愁。有時甚至為我的心地單純的主人公灑下最真誠的眼淚。”
綜上所述,訓練學生作文,不僅是訓練其構思、立意、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著意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追求美的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觀,突破千篇一律的套子式作文。周敦頤的《愛蓮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杯古》之所以成為傳世名作,其向人們傳遞的深厚審美底蘊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當前全面實施新課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讓學生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僅是新課標理念下作文教育的追求目標,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