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聽、說、讀、寫是學好英語公認的必須掌握的四種技能,聽放在第一的位置,可見它的重要,它是衡量一個人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聽是人們在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一個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只有聽得懂,才能知道怎樣答,沒有聽或聽不懂,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運用。在教學中,通過聽力訓練,讓學生接觸更多種類的英語(美式英語、英式英語等),讓學生打好語言交流的入門基礎;通過聽力訓練,讓學生更有意識地獲取語言,學生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語法和詞匯信息,而且可以更加注意語音、語調、節奏等;通過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對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大有益處。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只有不斷訓練,才能成為掌握聽力技能。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英語聽力就越來越顯得重要。
人教版英語教材教師用書中,對教學目的、教材編寫思想和教學內容作了詳細的說明,尤其是對每個單元的詞匯教學,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分類要求清楚,還專門在每單元后配備了聽力材料,進行聽力強化訓練。在高中教學中,把聽看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高中英語教學目的及其要求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中“聽”的要求為:“在沒有生詞或對生詞已作了解釋的情況下,能基本聽懂簡寫的故事和題材熟悉的語段,語速為每分鐘110~120個單詞,能聽懂廣播、電視及其音像制品中與本學段水平相當的語音材料。”《大綱》還指出,“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畢業考試和學年考試,都應有聽力測試項目。”鑒于這種形勢,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從14年前開始至今都把英語聽力納入了考試的范圍,占30分,可見這部分成績的好壞對廣大考生的英語成績非常重要。
但聽力課教學有別于其他教學活動。首先,聽者往往難以控制甚至無法控制所聽材料的語速,學生若適應不了聽力的內容和速度,往往有緊張焦慮的情緒。其次,聽力材料中的語言往往不完整、不正式,經常出現重復、停頓,學生只有了解了聽力材料中語言的口語體特征,才能從中有效地獲取意義。
二 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具體做法
1.幫助學生過好語音關,培養正確辨認和運用英語語音、語調、重音等能力
聽力理解的過程從辨音開始,如果學生的語音、語調不規范,他們就無法辨認聽力材料中語句的含義。因為已經是高中生了,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老師不領讀的情況下朗讀單詞、課文,然后便于老師糾正,提倡學生在早自習時以朗讀為主。在上課時,老師盡量利用朗讀范本,讓學生聽,跟讀,這種訓練長期堅持不斷,直至學生高三畢業,所以我班學生的語音、語調都較準確,朗讀水平也較高,幾年來,在高考口試中都能95%通過。而通過這種長期堅持的訓練,學生就能自覺認識和掌握語言的內在聯系,訓練了學生形成語感,而語感反過來促進了聽力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種教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學生的聽力訓練
聽力理解不同于書面閱讀理解,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感覺,即同樣的材料,如果作為書面閱讀,其實很簡單,很容易懂,但作為聽力材料,就不能聽懂,抓不住要點。教師通過各種教材,由淺入深地指導學生進行聽力訓練。從高一開始,讓學生聽課文朗讀音帶的同時,認真利用配套的聽力練習,嚴格要求。課外再輔以較淺的《New Concept English》(Book2)的聽力訓練,逐漸轉入較難的《Step by Step》(Book l)聽力訓練。在時間和方法上,我們采取長期堅持,不求快和多,但求經常和反復,一次一二篇小短文即可。Jeremy 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一書中說道:“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getting students to listen to spoken English is to let them hear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accents rather than just the voice of their teacher with its own idiosyncrasies.”因此盡量讓學生接觸不同風格的語音、語調的聽力材料,諸如英音、美音和中國人讀的音帶。使學生能逐步適應,為高考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進入高三,再讓學生做一些針對高考題型的聽力訓練,這樣,學生就覺得游刃有余,輕松過關。
3.創設環境,提高聽說能力
英語聽說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更能釋放學生的潛能。如英語沙龍、英語角、英語長廊等,組織英語愛好者每星期定時開展活動,對進入這些場所的明確規定,必須用英語進行交流。交流的內容可以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由課內到課外,循序漸進地延伸。開始,教師可以適應指導、點撥,扶一把。然后逐步放手,由學生自主開展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開設一定的英語廣播節目,播放校園新聞、小故事等,在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使學生既能得到語言習得的訓練,又能激發成功的興趣。
有計劃地開設英語聽力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聽力訓練。聽力理解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心理認知過程,是多種語言能力,背景知識和思維能力協調作用的結果。聽力理解是領會語言語義的一項能力,聽者要對聽到的語音信號進行復雜的加工,整個過程是一個非常積極、非常活躍的動態過程。聽力課的開設,力求方法多樣性、題材廣泛性、內容趣味性,盡量精選一些原版的片段,來調節學生的感官與思維。因為原版片的語言密集程度高,學生既可以聽到正規的英語表達,又能聽到一些非正規的英語表達;既能聽到純正的口語,又能聽到常用的俗語、俚語、省略語。這些語言交際都發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夾雜著環境中的各種雜音,更貼近生活。這與傳統的聽力材料有所差異,傳統的材料沒有干擾,聲音清晰、語速中等。因此可以把傳統的聽力方法與現代聽力手段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適應變化無窮的語言環境。
4.利用課余時間和多種途徑讓學生接觸聽力
可以利用中午校廣播,每星期安排一個中午用英語廣播,一、三、五中午課前15分鐘播放《New Concept English》。這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英語,學生處在英語的氣氛中。還可以讓學生多聽英文歌曲,觀看英文教學片,原版VCD等,開展習得英語的活動,增加他們接觸“活英語”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聽力反應的提高效果是很明顯的。
三 提高學生應試技巧的方法
1.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英語聽力中,學生往往是被動者,錄音中的講話者決定著雙方的交互作用,即學生不得不緊跟錄音的語速。所以學生常常顯得緊張,當他們未能聽懂一個詞或詞組時,常常會停下來思考,而影響了后面的內容,所以要求學生逐步養成先聽懂大概內容,再抓住細節的習慣。在考試時把注意力放在與主題及所提問題有關的內容上,關鍵的信息、關鍵的詞必須聽清、聽準,其他信息可以忽略不計。
2.有效地利用時間差
考生進入考場,拿到試卷后到正式開考時,總有幾分鐘時間可利用。還有,聽力考試開始前都有一個說明。因此考生應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盡可能把題目和所給的選項快速地瀏覽一遍,這樣,就對試題有了基本認識,也就掌握了應試的主動權。
3.聽的過程中要適當記筆記
英語聽力考試尤其強調眼、耳、手、腦等器官的協調作用,需要眼看著試題,耳、腦緊跟材料的速度,快速反應,手就需記錄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記錄與大意及一些重要細節有關的詞語,隨時勾掉不可能的選項。這樣,才能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四 結束語
總之,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要以學生整體語言能力的提高為基礎,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起著相互促進作用。當然,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聽說為先的原則,讓學生多聽、多練、多模仿。這樣日積月累,才能具備一定的聽力能力,從而在做題時“聽得懂,選得準”,取得優良的成績。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