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朗讀能有聲有色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欣賞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學習讀書的活動,就有一個培養讀書習慣的問題,低年級老師如果不嚴格要求和嚴格訓練學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的讀書習慣,一旦形成“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不良習慣,再糾正就難了,新課標規定:從一年級起,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一篇課文學完后,成功與否的關鍵應該是看學生是不是會朗讀課文。那么,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下面本人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 訓練學生朗讀時,應有明確的要求
實踐證明,無論是什么教學活動,只有先讓學生明確這項教學活動的目的,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指導學生朗讀亦如此,只有讓學生明確讀的目的,學生才能讀準、讀通、讀出感情。如在學《我多想去看看》一課時,學生在初讀完課文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你感覺北京升旗儀式怎么樣?”學生回答:“北京升旗儀式非常壯觀?!边@時再問,課文哪些句子寫出了北京升旗儀式的壯觀,并讓學生找出來,重復朗讀這些句子,從朗讀中去體會、感受,學生通過讀感受到北京升旗儀式的壯觀,從而也能體會到作者想去親眼看看北京升旗儀式的迫切心情。
二 朗讀需要重視范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愿意去學,因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是提高他們朗讀能力的前提,而教師的范讀,更是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的關鍵。教師范讀時,要讀出感情,通過語氣的變化來渲染氣氛,用不同的聲音去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朗讀效果,從而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小燕子的話應天真活潑,聲音要清脆、甜甜的;燕子媽媽的話應慈祥溫和,聲音低一點,語速較小燕子慢。這樣,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再作進一步的指導,就能把課文的思想內容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另外,在范讀時,要讓學生注意聽老師讀,聽聽老師哪些字詞讀重音,哪個地方稍稍停頓,哪個地方節奏有變化,語調有什么不同,可邊聽邊做記號,有時,教師也可故意讀錯幾個地方,看學生能否聽出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聽的好習慣。
三 要注意關鍵詞語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和朗讀時表達的效果
朗讀,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一種有效手段,關鍵詞語在課文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理解了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就能理解課文的含義,也就能讀出課文的感情。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一課時,讓學生找出從哪里能看出小熊一年四季都舍不得砍樹造房子,然后自己體會、理解,學生在了解了重點詞語和句子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就能把小熊舍不得砍樹的語氣充分表達出來。
四 要注意標點符號的停頓,讀出聲調和語氣
朗讀教學中,把握句子的聲調和語氣,對于體會角色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借助于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表示說話中間不同的語調和停頓,朗讀時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正確的聲調和語氣。如在指導讀《狼和小羊》時,朗讀狼和小羊的對話,要用兇狠、不講理的語氣讀狼的話,用溫和、害怕的語氣讀小羊的話,這樣就能提高朗讀的效果,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五 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反復讀中顯示朗讀潛能
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苯處煈o學生充分讀的時間,讓學生借助拼音反復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朗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朗讀而言,不僅要培養朗讀的能力,而且要掌握朗讀的技巧,挖掘朗讀的潛能。在課堂上,教師要采用多種朗讀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可采用齊讀、引讀、接讀、賽讀、輪讀、配樂讀、指名讀、輕聲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在課堂中穿插進行,互為補充。對話比較多的課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讀法,例如,《筍娃娃》、《尾巴的功能》;動作表情描寫生動細致的課文宜采用表演朗讀法,例如,《草坪青青》;語句優美的課文宜采用范讀指導法,例如,《太陽,你是粉刷匠嗎》、《我多想》。在課外,多開展讀書活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同時增長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朗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朗讀能力的培養”在語文課堂上應占據核心地位。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訓練方法,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我們要在讀中學習字詞,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明白道理,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在讀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因此,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朗讀訓練。正確指導學生朗讀,提高朗讀質量,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必須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