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界定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核心目標和任務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圍繞這個核心,我們需對當下如何安排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思考,該放大的要放大,該縮小的要縮小。
一 生字詞的教學要放大,重復性練習要縮小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當下特別是在高年級段,我們課堂上教學生字的時間很少,大多數“字”的教學都是學生自學或隨文理解帶過的,因為總覺得有限的課堂應著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著重點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知識點的掌握上,與之對應的就是多花時間進行反復的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點上得以鞏固、提升。直接結果就是衰退了漢字的書寫水平、理解水平,學生對基礎的“字”一知半解,導致錯別字情況嚴重。而放大了寫字教學,學生就可以從容地從“根”上學語言。學生寫好字的過程,也是對漢語文化研究的過程,不但能扭轉衰退的書寫水平,還因為學生對“字”理解透了,對由“字”組成的句、段、文本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
二 文本的閱讀要放大,“問題”教學要縮小
在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中應防止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逐字逐句地過度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我們教師問題設置,要體現“導”學生閱讀的作用。葉圣陶先生說:“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不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教師的“導”旨在讓學生學會讀書和思考,課堂上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從通讀到抓重點段、句讀,從朗讀到默讀、快讀,要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去探索、去發現、去各抒己見,去品味重點詞句、去潛移默化地感悟文本情感、去找到學習課文的方法。
如在:《如夢令》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從初讀課文,讀通讀順,在讓學生自由讀文的基礎上再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正確讀出節奏,重點指導“興”的讀法。到再讀課文,弄懂詞意。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畫面,伴“如夢令”輕音樂把想象的景象寫出來,最后讓學生想象著這幅流動的畫面,再美讀全詞。品字悟情,吟誦歌唱,使學生在“讀”的實踐中,在欣賞表達中,不知不覺把《如夢令》學得有滋有味。而讀、品、吟的學習方法,也為學生學習《如夢令二》做好了準備。
“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只有被學生去反復、多樣、分層地讀了,個性的閱讀光輝才能閃耀。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哈姆雷特”,那么多的“代替”才能遠離我們的課堂,學生“思辨”、“想象”的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三 文本寫法的研究要放大,深度的課文理解要縮小
葉圣陶先生說:“一篇課文都是作者動了腦筋寫出來的,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就要學習作者是怎樣動他的腦筋,看作者是怎樣想和怎樣寫的。”在當下的語文課堂,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到對文本內容的解讀、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習題的練習并不鮮見,而觸及文本語言形式和表現手法的研究卻顯得不足。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課本,這些精選的文章從命題到立意、從謀篇到布局、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都是邏輯嚴密、首尾圓合的一個個整體。它們都應成為學生進行習作的范本,而不是單純內容的理解。而反思我們的一些深度教學又是怎樣的深度呢?
如《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教學,一位教師反復讓學生去發現“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耗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其實這個問題文本在結束部分早就呈現了“充滿自信、豁達開朗”,我看這樣的“深度”不要更好。而在《山谷中謎底》教學中,一位教師在學生對文本充分閱讀理解后,立馬盯著文章的寫法展開教學,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普通事或景,抓住特別之處,發現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不一般的哲理,就能寫出富有哲理的好文章來,然后通過寫作練習,把學與用結合起來,達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 文本承載的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要放大,單純知識性內容教學要縮小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學不是教與學,而是教學生學,學生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教的法子來自學的法子。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明確提出“讓學”的概念,他認為教比學難,難就難在讓學。要讓學生學,那就要在課堂中教會學生怎么學,這就是能力的培養問題,學習方法的指導問題。曾聽教師感慨說,課本上教的沒用了,因為調研試卷上明確的書本知識考得非常少。可你若用心細細研究,就會發現哪一道題又不與課本緊密聯系著呢?課文不是教了沒用,而是說明我們的教學設計沒能把文本呈現的能力因素充分挖掘放大。“教學目標、評價任務與學習活動是教學設計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整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的學習目標是靈魂,評價是判斷學習目標是否落實的手段,學習活動則是落實學習目標的載體。”作為評價手段之一的調研試卷,正是在檢測我們根據文本進行教學活動時,是否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標,是否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
因此,我們的教學行為要從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以及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出發,明確文本承載的信息哪些該被放大,哪些應該縮小,做到舍得放手,巧妙引導,“盡職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牽手”,逐步提升學生在文學、文章等方面的學識修養和在文風、情趣、價值觀等方面的人格修養。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