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力求從歷史課程的重要地位和意義、課堂創新、高考備考等方面尋求突破,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 問題 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127-01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賢明,詩造就氣質高雅的人,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于爭論。”福樓拜也說:“我們對歷史的無知使我們誹謗我們自己的時代。人們總是如此。”美國教育界認為:“歷史知識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沒有歷史,社會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記憶,人們曾經在哪兒、人們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或歷史上哪些決定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沒有歷史,一個人無法明智地研究社會中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繁文縟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近年來,中學各個學科進行的改革,就是嘗試著對僵化的中學教育做一些改變。但多年的嘗試,在筆者看來,依然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一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脫節
教師每天和學生在一起,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怎么能說與學生脫節呢?事實是此脫節非彼脫節。大家都有上公開課的經歷,每當公開課開設時,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著急,甚至是幾天前就睡不著覺,即使老教師也不能幸免。接下來很多非常負責的、認真的老師就開始全面準備。他們在網上找資料,包括課件、文字資料,向同行請教,一次又一次地試講,最后是比賽。整個過程下來老師猶如重生一般。但我們想過沒有,我們自己在做事情,學生在哪里?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提前設定好的,甚至是說的每一句話。學生的學習就是老師把備課的成果灌輸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看起來非常流暢、完美無缺。但只能算是一節優秀的傳統課,學生如果認真聽課、勤奮復習、練習,考個高分應該不成問題。
2.教師與學生的過度交融
師生關系融洽,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有個度。師生關系過于融洽并不是個好現象,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如學生起哄讓教師講某個問題,教師怕傷學生感情就被學生牽著走,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但實質上學生一無所獲,這樣的師生關系是不可取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住才行,要恰到好處。
3.教師的創新性較少
網絡遍天下,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便利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教師每天用電腦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行之間也更方便相互借鑒。但借鑒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抄襲。試問哪位教師沒有過“粘貼”、“復制”的經歷,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創新性喪失。如一個課件,即使是公開課,也隨處可見一點都沒有修改的網上下載課件。至于教案,同一課題不同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相似度高達80%以上,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這種“復制”、“粘貼”的課件、教案只會降低教師的水平。
4.教師過分依賴于教材而不敢有所突破
歷史教育在初中階段較簡單,許多內容學生在小學時通過看《上下五千年》就已了解,此時,教師如果再按照教材“一步步”地講,就會使原本生動有趣的歷史變得毫無生機和活力。又如初中歷史教材摘選的往往是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此時教師切不可只講教材上的內容,這只會使學生的視野狹窄。另外,有些教師在備課時過分依賴教參,殊不知教參已過時、陳舊。
二 解決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1.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備課
歷史教學,既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要在組織課堂活動時控制好課堂。中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積極性高,教師要讓學生有秩序地參與,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試講,然后教師補充,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2.歷史的拓展要恰到好處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少,尤其是較為死板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歷史問題,更深層次地探索歷史的奧秘,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歷史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感悟。此外,對知識的擴展,要根據學生的時間和興趣而定,不能太深,否則會使學生失去對歷史課的興趣。
歷史的拓展要留有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求知。多給學生介紹一些歷史類的通俗讀物、紀錄片,學生的知識面就會擴展,認知水平也會提高,同時教師的水平也會提升,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學相長”。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既有成就也有缺點,我們應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在中學歷史課堂改革這條路走得更堅實。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