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曾經指出: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生做學“答”,而不是做學“問”。學“答”與學“問”僅一字之差,卻道出了兩種教學觀的根本區別。然而現實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操縱在教師的手中。提問成了教師的“教學專利”,學生幾乎沒有自己提問的機會,大多數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強,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不會做的習題、解不出的答案。即使是那些優秀學生,具有提出問題的勇氣,所提問題的數量和質量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大量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必須重視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變學“答”為學“問”。這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課堂教學改革應追求的目標。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 用科學家的名言——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可用科學家的名言來激發學生提問的動機。如愛因斯坦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個問題更重要”,李政道教授的“我們學習知識,目的是要做‘學問’。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做學問就是要學要問,光學不問,只能做到一半,光問不學,也只是一半,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學問?!绷硗?,可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科學家創造發明的事跡,激發學生提問的動機。如奧斯特發明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后,如果沒有“磁場能否生電?”問題的提出,也就不會有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當然也不會有今天的發電機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科技的重大變革。
二 給學生自由發問的權利——為學生營造提出問題的氛圍
學生提出問題需要勇氣,要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主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變學“答”為學“問”。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用真誠和藹的教態和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擁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并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質疑,大膽提出問題和見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對提出好問題的學生,要鼓勵其進一步探索創新;對于好問但抓不住要點的學生,不嘲笑、不諷刺,要對其耐心指導,讓他們在提出問題前先思考,以便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對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一旦他們提出了問題,首先要肯定其勇氣,然后幫助其分析、解決,再鼓勵其以后提出更多的問題;對提出與自己不同見解的學生,應尊重他們,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然后共同分析,幫助他們弄清問題;對提出稀奇古怪或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問題的學生,不要諷刺挖苦,應適當加以引導、解釋,并找出其閃光點。
如在教“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時,為了糾正學生“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我例舉了光滑水平面上的運動物體,同時得出正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這時,想不到后排的一位男生大聲地說了一句:你舉的例子不符合實際情況,力撤掉后物體都會停下來,所以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學生們頓時或驚愕或困惑或轉過身投去責難地一瞥或小聲議論。在那一瞬間我從一絲不快中迅速調整教學策略,相機誘導,拓展思路。于是我走到那位男生身旁說:你能聯系實際生活提問題,并且問的很有質量,偉大的物理學家亞里士多德與你持相同的觀點。學生們頓時向他投以贊許的眼光,甚至豎起大拇指。接著我順著剛才的思路問:撤銷推力后,運動的物體還受力嗎?還受阻力;撤力后物體由動變為靜(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是什么?正是(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課堂中有許多問題是無法預知的,創新思維碰撞的火花常常是在不經意間閃現的。作為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自由發問”看做是相機誘導、拓展教學思路的一種契機,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靈活調整備課步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表達個人見解。長此以往,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就一定能夠形成,真正讓學生勇敢大膽地問起來。
三 教師應創設啟發性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
教師應努力創設啟發性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例如“物體的沉浮”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演示三個小實驗,設置三個問題:(1)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木塊分別投入水中,問:“木塊為什么浮于水面而鐵塊則沉入水底?”學生立即回答:“因為木塊的質量小于鐵塊的質量?!保?)接下來將質量相同的木塊和鐵塊再投入水中,“結果怎么樣?”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沒有那么輕松了,部分學生回答:“因為鐵的密度大于木塊的密度。”(3)完成最后一個實驗,將鐵皮制成的輪船模型投入水中,輪船浮在水面,學生對此感到疑惑了,教師隨之再激疑:“鋼鐵制成的一艘萬噸巨輪為什么能乘風破浪,漂洋過海呢?”這一情境的創設在學生的大腦中立即產生了撞擊,思維被迅速地激活起來,猜想和事實的矛盾誘發學生提出問題。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實驗現象,或讓學生閱讀資料,形成認知沖突,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創造發明的源泉,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當務之急,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這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變學“答”為學“問”,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其關鍵是要靠教師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學生自己有能力提出問題,讓我們的學生變學“答”為學“問”。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