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重點分析了目前音樂欣賞教學在目標定位、教學手段、兒童本位、課程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教學目標 欣賞手段 學生本體 課程視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155-01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币魳沸蕾p課如何在學生的音樂學習、實踐活動與審美能力培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直是許多一線教師孜孜探求的課題。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當前的音樂欣賞課教學在情境創設、興趣激發、媒體使用等方面都大有可觀之處,音樂審美的核心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顯。學生的審美體驗依舊蒼白,究其原因,筆者嘗試歸納如下:
一 教學目標不明導致內容面面俱到
教學的核心問題一是目標明確,二是方法得當,音樂欣賞課也是如此。但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效率,往往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欣賞的曲目上進行細化,結果課堂上師生腳步匆匆,無暇慢下來靜靜地欣賞、反復地欣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所欣賞的樂曲多為名曲,除了學生欣賞必需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外,樂曲本身承載的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樂曲的結構、主題、風格等因素都讓教師難以取舍;二是對三維目標的片面理解,造成主教學目標不明,三維目標也缺少有機整合,呈現在課堂上的內容與環節顯得零碎、繁瑣。
美國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你要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音樂欣賞課的目標定位應重點鎖定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和積極主動的情智參與,這是培養學生樂于聆聽、善于聆聽音樂的前提。對欣賞的內容,則要進行適度的整合,整合的標準既可以是作品的內容主題,也可以是按學生的身心特點的認知規律進行選擇。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應把主活動的教學設計作為重點,重點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移情悅性的活動中得到熏陶感染,培養一雙“音樂的耳朵”。
二 欣賞手段單一導致審美流于形式
音樂欣賞的心理特點,一般是由感知→情感→理性欣賞深化的。因此,教學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設計。一些教師或是一味放任,讓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反復地聽,美其名曰:尊重學生的聆聽自由;或是不放心學生,對樂曲的體式、旋律、節奏、意向等大講特講,將音樂欣賞課上成了樂理分析課,對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進行“精確定位”,這種“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往往將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扼殺在搖籃里,學生聽得懵懵懂懂,收效甚微。
三 學生本體缺失導致無視個體差異
音樂訴諸聽覺,是聲音的藝術。聆聽需要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參與,它涉及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意識和記憶,因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人們在聆聽時會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事實上,從“聽到”到“聽”,再到“聆聽”,是處于不同層次上的幾個概念。之所以這樣區別,是我們對“聽”的有意識關注和研究,無論是從認識論或是從方法論(教學論)的層面上看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常常把“聽到”當成“聆聽”,且客觀上強調了“聆聽”結果的整齊劃一,讓音樂感受和欣賞的目標指向教師的標準答案。
哈羅德·費斯科認為,“音樂認識是一個建構過程,而不是一個復制過程。”也就是說,音樂聆聽需要我們“根據個人的理解和信念去詮釋和構建聽覺信息”?,F代感知理論認為,各種信息是經過大腦中詮釋的多軌道的過程獲得的,不同時空、不同個體身心差異等因素都有可能使音樂聆聽的結果千差萬別。因而,音樂教學只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形象的建構中,音樂的審美效果才能得到突顯,而不是教師簡單地一廂情愿式的“我以為”。音樂形象是音樂審美的基礎,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把聽覺的、視覺的、嗅覺的乃至內心感覺的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聆聽音樂,可以產生豐富的音樂想象,訴諸視覺形象;表現音樂,既可以通過聲音,也可以通過身體動作、表情語言。運用“通感”,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音樂語言,加深學生的音樂感悟,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
四 課程視野狹窄導致缺乏資源整合
信息化的高速發展讓音樂欣賞課更趨于開放。而一些教師仍走不出傳統的就教科書講教科書的藩籬,忽視了無處不在、豐富多彩的音樂課程資源。也就是說,走出音樂課堂,學生能在生活中感受美好的自然之聲、生活之聲。從客觀上講,音樂欣賞的內容已不僅局限在音樂會中和學校的音樂課堂。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欣賞的音樂作品,且要有意識地、主動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的補充,豐富教學內容。我們對音樂教學中的看似“標準”以外的元素若能有較大的心理包容,也就能因勢利導,讓生成的音樂資源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美〕戴維·埃里奧特著.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齊雪、賴達富譯、謝嘉幸、李小瑩校[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