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理論聯系實際”以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出了高職是一種更好的為人服務,為企業的服務的教育。針對企業的需求,結合學校的教育,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開發的宗旨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167-01
轉眼間,我到高校教書已經有7個年頭,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從上課會臉紅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能夠對內容熟練運用的教師。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學生為主體。在設計教學方法過程中,做到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其次,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組織教學的立足點,除了教學的內容著重點的把握,還應該考慮到內容的延伸。隨著網絡深入生活,教師能夠利用的資源更加多樣化,互相交流教學方法的渠道也是越來越多,同樣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何種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
作為青年教師,除了聽資深教師的課,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我還參與了我校《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精品課建設,參加各種教研教改活動鍛煉自己,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工程預算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較緊密的行業,注重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其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這是高等職業學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之處。
暑假期間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試行)的通知》(豫政〔2012〕48號)等文件精神,我利用假期到某工地實踐鍛煉。
此次深入現場,到施工第一線,并與監理方總監、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等多人交談,了解工程具體形式,學習到真實的施工過程。不但深刻理解了書本上呆板的知識點,更獲取了教學的第一手資料,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通過這次下現場鍛煉實習,我感悟很深,收獲不小,有以下幾點:
第一,因條件所限,目前我們的教學仍在理論結合實踐方面較薄弱,學生接觸工地和現場的機會較少,對現行規范和標準圖集接觸較少,識圖能力較差,以所授建筑工程計量計價為例,在認真聽取了工地師傅的建議后,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不但要將理論知識、工作原理講解到位,還需加強實際建筑施工圖紙應用,加強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
第二,有條件應帶學生多去工地參觀實習,包括認知一些先進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藝、建筑材料。此外,應在平時授課過程中,加強規范、標準圖集的內容滲透,使學生有機會多接觸施工圖、現行規范和標準圖集。同時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既可以請行業專家走上大學講臺,也可以采取多種靈活方式進行,如聘請企事業專家參與校內教學,使校內、校外真正成為完整的合作教育體系,邀請一些專家作為客座教授為學生進行講學、講座;并且定期邀請專業能工巧匠為學生作學術報告,另外,聘請一些來自于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直接參與課程教學等,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第三,此次高校教師到基層企業鍛煉,建設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使我們參與到一線施工現場建設中去,通過鍛煉發現自己的不足,從原來“黑板上彈鋼琴”到真實的工作環境,更牢固的掌握實踐技能,并且接觸到一些新技術、新工藝。
在施工過程中企業針對出現的問題也會向我們咨詢,并且有技術人員詢問計量計價軟件相關問題,使我意識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是一句空話,怎樣使企業功利性與學校公益性更好結合,怎樣縮短學生理論與實際脫節的過程期,怎樣以就業為指導,以職業為載體全面發展,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思考的。高職是一種提煉更好為人服務,為企業的服務的教育,針對企業的需求,結合學校的教育,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開發的宗旨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于工作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實施能力和教師能力。
陶行知先生有這樣一段話:職業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例如種豆,則種豆始終一切應行之手續,為一課。每課有學理,有實習,二者聯絡無間,然后完一課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學一事,是為升課。自易至難,從簡入繁,所定諸課,皆以次學畢,是謂畢課。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然后方無愧于職業之課程。這段話是每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一段話,怎樣將職業教育的理念引入日常的教學活動,完善教學方法,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因才施教”。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努力,完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能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2(12):70~7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