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絲綢之路”復興計劃正在進行,于中,我們感受到一種跨文化合作的意義:超越狹隘的家園,詮釋更廣闊的“家”的概念。
屬于“大家”的絲綢之路
千百年來,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友好篇章。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在哈薩克斯坦,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并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隨著中國與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東盟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外交格局的確定,以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絲綢之路”聯合申遺進入倒計時,國內外對于絲綢之路的關注再次升溫。
日前,在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發出呼吁,希望促進絲綢之路沿線的旅游發展。會議旨在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個絲綢之路遺產走廊沿線的國家——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設計出一張旅游發展路線圖。
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在會上指出,絲綢之路遺產走廊項目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一個保護并向世界展示其杰出自然和文化瑰寶的良機。
重走絲綢之路,綺麗風景已經等待我們千年。我們也相信,更多現實意義上的便利條件,將促使更多人走上這條“古老神秘”之路,探尋久遠的回應。
像孩子般仰望、學習
在不久前于中國蘭州召開的“絲綢之路文化峰會”上,作家、學者余秋雨提到,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他甚至感慨:“我將永遠是那個站在這一通道邊上仰望、學習的小孩。”
在中國,“仰望”“學習”絲綢之路早已是熱點話題。
2013年9月27日,來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外城市代表云集盛唐時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大唐西市,參加“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簽署了加強合作的協議書,還發布了《西安宣言》,表達了大家對共同建設未來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在土耳其,“現代絲綢之路”開啟了新的篇章。
連接亞歐大陸的馬爾馬拉海底隧道,于201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建國90周年之際正式通車。這一海底隧道被認為是一個“百年夢想”“世紀工程”。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開通儀式上表示,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工程能夠將北京和倫敦連接在一起,可以說是新絲綢之路的延伸。此前,土耳其總統居爾在訪問中亞時也曾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在烏茲別克斯坦,新與舊之間的課題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首都塔什干的黃昏令人心情舒暢,傳說有很多神秘色彩的國度與塔什干接壤……”烏茲別克斯坦位于中亞的中心,連接東西方和南北方的交通要沖。不同宗教和文化在這里交匯、共存,絲綢之路也從這里經過。布哈拉,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遠不如消失的樓蘭古城那樣耳熟能詳,然而,當我們提起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大家馬上就會明白,這是怎樣的一個城市。在當地人的眼里,這里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發源地之一。
對于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當地政府采取的似乎是更為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些久經風雨的文化古跡并未因其“尊貴”而被束之高閣。據當地人介紹,這里古老的清真寺、經學院等有很多時至今日依舊在使用。
一部紀錄片的影像意義
古代的絲綢之路用腳步丈量,用眼睛觀看;現在的絲綢之路,用現代交通工具貫穿,用影像傳播。今天的行走拍攝更加考量我們的歷史眼光和世界胸襟:通過更多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們的眼睛和雙手,讓歷史與精神的價值蘊含其中。
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正是一部與大家共同探討在歷史和神話交織的道路上如何關注現實的影像記錄。
新絲綢之路的崛起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象。中國經濟連年快速增長,伊斯蘭走廊起著重要的連接作用,古老的道路將重新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這是一部記錄重新崛起的絲綢之路的紀錄片,我們所關注的,是今天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們,支撐他們的強大動力是什么?”這是紀錄片主創人員的心聲,也是我們的好奇。
這部紀錄片在絲綢之路沿線7個國家拍攝,記錄了人們的奮斗和寶貴的遺產、多樣的文明,以及他們如何互相適應、和平相處,共同締造新絲綢之路的故事。我們發現,在經濟崛起的表象背后,人們的內心動力,與幾千年前支撐絲綢之路的力量沒有什么不同:那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內心信念的堅持。
我們曾在絲綢之路上汲取了很大的精神能量,在今天依然重要?!?/p>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