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遺存中有不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湖筆是其中之一。湖州作為吳國和越國的交界城市,湖筆從其問世到“戴”上“毛穎之冠”,深深地烙上了吳越文化的特征印記。
中國毛筆在全國的產地不下十多處,但是從制作方法來說,可分為以湖南湘筆為代表的“湘派”和以浙江湖筆為代表的“湖派”:中南、西南地區所產屬湘派筆,東南和北方地區所產都屬湖派筆,其中著名的宣筆和江西的文港筆也屬湖派筆。這兩大派別的制作方法有根本的不同,湘派筆是“混層合扎工藝”,湖派筆是“分層均扎工藝”,也稱為“批柱法”。批柱法的特色是將筆頭從里到外分為筆心、副毫和披毫三大部分,筆心也稱為心毫、筆柱,其毛毫長短和披毫等齊;副毫襯于筆心和披毫之間,它由五到十層從短到長的毫毛呈階梯狀組成,所襯的層數根據筆品種而定;披毫亦稱被毫,是覆蓋在筆柱和副毫外面的毛毫,長短和筆柱的毛毫等齊,其制作講究筆頭的外形。以湘筆為代表的“混層合扎工藝”不分層而進行雜扎,其制作不講究筆頭的外形。
元代之前,宣筆是毛筆老大,被列為貢筆。元代之后,湖筆和湘筆雖同時崛起,但成為“貢筆”的卻是湖筆。
湖筆史有兩千多年,發源地為善璉鎮。湖筆的“披柱法”發軔于秦代,發展于西漢至北宋,成熟于元代。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為善璉制筆業的發展和興起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當時宣筆業開始蕭條,部分宣筆筆工遷移善璉。湖筆在吸收宣筆等名筆的制作方法基礎上加以完善、提高,湖筆和宣筆、文港筆都屬于湖派的“披柱法”,但是同是湖派筆,湖筆的“湖派筆”和其他地區的“湖派筆”制作方法迥然不同。
湖筆“披柱法”的制作,貫穿于筆料、水盆、擇筆三道主要工藝之中,技術獨特。其他湖派筆比較講究筆柱的毛毫,而湖筆不僅講究筆柱的毛毫,還講究披毫的毛毫,所選的毛毫必須要有鋒穎。在水盆制作中,湖筆的筆心和副毫是攪在一起用角梳梳理,而其他湖派筆的筆心和副毫是分開梳理。其他湖派筆的筆頭形狀是由水盆一步到位形成,而湖筆的筆頭成型要通過水盆和擇筆兩道工序來完成;其次湖筆對光線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湖派“披柱法”,無論水盆和擇筆,操作臺必須臨近窗戶,制作對窗而坐,利用自然光線,將夾雜在透明鋒穎(黑子)中的雜毛剔除掉。筆頭上端會顯露出一段整齊的深色鋒穎,俗稱“黑子”,也稱湖穎,而其他“湖派筆”的筆端都沒有這段鋒穎。這就是湖筆“湖穎之技甲天下”美譽的來歷。
值得一提的是,“披柱法”工藝的成熟離不開湖州籍著名書畫大師趙孟頫的推動。
趙孟頫的叔叔、端明殿學士趙與籌善書畫,也精通制筆工藝。趙與籌將湖筆藝人徐信卿的制筆方法授予馮應科,并和馮應科一起每日做一支湖筆,如不合書畫之用就重新制作,直到滿意才可將筆頭用生漆粘合入筆管。在趙與籌的嚴格指導下,馮應科制筆技藝很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元代,“趙孟頫的字,錢舜舉的畫,馮應科的筆”被譽為吳興三絕。將一位湖筆名匠制作的筆和兩位書畫大師的墨寶合并同贊,確屬少見。
趙孟頫親眼目睹叔叔將制筆技藝傳給馮應科,他也以“此法授之陸穎(陸文寶)”。趙孟頫對制筆要求更為嚴格,清人錢泳《履園叢話》中說:“相傳趙松雪能自制筆,取千百枝筆試之,其中必有健者數十枝,則取數十枝拆開,選最健之毫并為一枝,如此則得心應手,一枝筆可用五六年,此其所以妙也。”陸文寶所制筆,要經趙孟頫反復用后,不僅不脫毛,而且書寫如意,才能將筆頭用生漆粘合納入筆管。在趙孟頫這樣的書畫大家的教誨下,陸文寶深悟徐、馮之法,以至于有“趙子昂精于書法,其所用筆皆出自(陸)穎”之說。
善璉在元代除了徐信卿、馮應科、陸文寶等著名筆工外,還先后涌現出沈日新、張進中、楊均顯、吳升、姚愷、陸震、楊鼎、陸文俊、沈均實、沈生、溫生、楊茂林、沈秀榮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在中國制筆史上,同一朝代、同一地方出了這么多有史載的著名筆工,只有在吳越腹地的湖州善璉鎮。
作為一個小鎮,善璉的筆工比較早地走向了全國。清末民初,善璉制筆人在全國各大城市開了不少以制筆人命名的筆店,如上海的楊振華、李鼎和、茅春堂等,北京的戴月軒、賀蓮青、李玉田等,杭州的王一品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毛筆中,湖筆十占其七。筆店為書畫家的需求提供了得心應手的湖筆,以北京戴月軒為列,近百年來,戴月軒的湖筆不僅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新中國成立后還為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齊白石、張伯駒等人定制湖筆。筆店大都有自己的客戶群,筆店和客戶群促進了湖筆工藝的與時俱進,使湖筆品性更加完美,品種更加豐富。
湖筆品性體現在制作中的講究,這講究既是制作工藝的要求,也是湖筆的文化。羊毫講究“光、白、圓、直”。羊毫、兼毫、狼毫、紫毫等所有種類都講究“尖、齊、圓、健”。這“四德”不僅建立在制作工藝上,也建立在制筆人的心態上,是湖筆品性的體現,更是制筆人品性的體現。善璉人具備了吳越文化中的創新、質樸、精巧等品性,才造就了湖筆的優良的品性。正是這種品性造就了許多湖籍書畫名家,古有趙孟頫、錢選、王蒙等,近有吳昌碩、沈尹默等。湖筆品性也博得了書畫名家的贊譽。有關書畫家對湖筆的贊譽墨寶,在善璉湖筆廠、王一品齋筆莊、千金湖筆廠等湖筆企業都有收藏。
時至當代,湖筆制作工藝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善璉鎮的湖筆老藝人邱昌明被授予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
為了弘揚湖筆文化,2001年金秋中國對外友協、中國僑聯及湖州市政府等舉辦了首屆“中國湖州·國際湖筆文化節”,到去年已是第六屆。目前,在湖筆發源地善璉鎮建有湖筆文化館和湖筆一條街,在湖州市蓮花莊路建有中國湖筆博物館。根植于吳越土壤的湖筆文化,已成為湖州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本文照片由吳水霖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