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之時,我們曾安足端坐,背直肩平,在一字一帖的認真臨摹間,在一撇一捺的稚氣筆觸下,感受漢字之美;思念之時,我們曾舒展信箋,落下文字,在一言一句的淡淡訴說間,在一筆一畫的慢慢沉淀中,流淌感情。今天,我們將大量的書寫交付給了電腦、手機和各種便捷的輸入法,提筆寫字早已時隔多年。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現代人難以靜下心來體會筆畫有度的漢字之美,感受在方寸之間書寫的樂趣和魅力。
最近,由中國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推出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書寫文明的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主題,創造了熒屏的收視奇跡。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說,他的靈感來自美國的全國拼字比賽。他說,看到一名50年前參加過比賽的老人指導他的外孫參賽令他深受感動。“在美國這樣的多元化國家,拼字比賽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同的美國夢中找到了共同點。”
漢語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是“中國人為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明”。“漢字之美,美在解字。字的構成本身就像一首詩,一個來自古代的智者的表情。因此,邊寫字邊聽嘉賓學者的精彩解說,那才是最美妙的享受。由一個詞,引出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名篇。涉及草木,關乎人文,上天入地,宇宙洪荒。”一名網友在觀看節目后,如此感慨。有專家表示,節目重新激發了人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的熱情。“觀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全民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藍生說。
魯迅先生說過漢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我們寫下的每一個漢字,集“音、形、意”于一身,它不僅是一個字,里頭飽含著中國人的美、文化和生活。漢字的繼承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旅途。遠古時代,龜甲獸骨上還顯蠻荒稚嫩的原始文字,到繁復圓潤的金文、篆文,再到或莊重穩健或自然飄逸的隸書、行楷,漢字的結構、造型得到不斷美化,歷久彌新。
10月18日晚,在漢字聽寫大會的總決賽中,陸佳蕾,杭州外國語學校的女生,從容自若地寫出了“斗箕”“峨冠博帶”“瞋目切齒”“雞樅菌”“伊犁河”“秕糠”“鋒鏑”“珉玉”“及笄”“婉孌”“佯嗔”等11個詞,脫穎而出,獲得冠軍。“漢字也是需要去理解的,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就只是橫豎撇捺而已,如果去理解它,每一部分都充滿自己的意義。”陸佳蕾還說她最喜歡的一個詞語是“葳蕤”,看上去就是一片枝葉繁茂、生機盎然的景象。
杭外的語文老師讓孩子們主動親近漢字。蘇云生是這次比賽的帶隊老師之一,她曾策劃過“行走在消逝中”活動,引導孩子們懂得墨香會比電子屏美妙。
今年夏天,陜西師范大學寄出的錄取通知書被譽為“最值得珍藏的錄取通知書”。通知書全部由老教授用毛筆親手書寫。與冷冰冰的印刷體相比,溫度和情感躍然紙上。我們依然熱愛自己的文字。見字如見人,清秀灑脫、剛勁潦草的書寫展示的不僅是書寫者的性情與修養,更是真誠與敬意的表達。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而不失歷史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失傳,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也失傳了,古英文、古希臘文,現在能看懂的只有少數語言專家。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文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猶如天書。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跨越時空,從古代一直演變至今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國的兒童仍能讀懂2500年前的《詩經》,朗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漢字的字與字的組合,展現出中華民族的認識和思維、觀念、情感以及審美內容,繁衍積淀出繁華厚重的中華文化、文明,構成中國歷史的血脈與筋骨。先人用這些方塊字,抒發抱負,發而為言,著之成文。漢字讓我們領悟《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錚骨風采,也有蘇軾“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曼妙柔情;感受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春雨江南,也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景致。漢字堆砌描繪出的一幅幅畫面,無論哀怨凄婉還是溫馨浪漫,都給人以無盡的遐思,讓人們生出無限的思鄉之情、懷古之情、幽怨之情、愛戀之情……自從有了漢字,我們的精神有了寄托,我們的回憶有了夢想,我們的心靈有了歸宿。是漢字讓我們的文化代代傳承,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長河,成為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說:“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魂不滅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常在。”
漢字的向心力與中國國力相關,也源于對漢字文化圈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
韓國20位前總理前不久聯合簽名上書青瓦臺要求加強韓國小學漢字教育。建議書寫道:“韓國處于漢字宗主國中國和在幼兒園學習《論語》的日本之間。排斥使用漢字,堅持專用韓文,對個人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建議書還說:“過去半個世紀疏忽了漢字教育,結果大多數年輕人成了‘半文盲’,圖書館95%的圖書是漢韓并用,而學生根本就看不懂。”
歷史上一直使用漢字的越南幾十年前完全去除漢字,而改為拉丁字母,但漢字在越南當代社會和民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越南掀起的學漢語熱經久不衰,報考中文系的考生年年爆滿。
在馬來西亞,也興起了一股學漢字的熱潮。越來越多的非華裔人士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其人數甚至超過華裔學生。
杭外教務處副主任倪江老師在比賽前,對學生說過一句話:“這不僅僅是一個識字比賽,而是關乎民族文化。它最重大的意義不是決出勝負,而是文化傳播,是讓那些遠離我們生活的漢字變得鮮活起來。”
學者余英時在《中國情懷》中說,今天世界上最強的精神力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經得起考驗的精神力量。
秦始皇焚書坑儒,濃濃煙火,沒有毀掉漢字;歷代的侵略者,達達鐵蹄,沒有毀掉漢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同樣沒有毀掉漢字。漢字時刻在冷靜地敘述中國漫長崎嶇的涅槃歷史。在當下世界文化的劇烈沖撞中,漢字愈發顯現出令人著魔的迷人魅力,這些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似鋼筋鐵骨,支撐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精神脊梁,不論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