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年前的1888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后稱《國家地理》)創(chuàng)刊。此前9個月,主辦這一雜志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登記成立。發(fā)明電話的亞歷山大·貝爾在該學會的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是第一任學會主席的女婿,于1897年接任主席。而貝爾自己的女婿在1899年出任《國家地理雜志》主編,一干就是55年。
在當今世界上,歷史如此悠久的雜志屈指可數(shù)。《國家地理》刊行百余年,一直意氣風發(fā)。
行業(yè)翹楚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從2009年開始在中國大陸發(fā)行。《國家地理》中文版的封面上是醒目的黃色邊框,邊框里是色彩明亮、形象鮮艷的照片。如今,《國家地理》以34種語言在全世界發(fā)行,印數(shù)達850萬冊,其中美國本土為400多萬冊。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非營利組織,以增加和傳播地理知識,推動世界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為使命。《國家地理》也是非營利的,以向大眾推廣學會的使命為宗旨。《國家地理》的訂閱者以繳納年費的形式獲贈雜志,并自動成為學會會員。作為會員,可以參加學會組織的各種活動。活動經(jīng)費尤其是科研經(jīng)費來自會員年費。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從成立特別是創(chuàng)刊《國家地理雜志》起,就一直支持普及型科研項目和探索項目。據(jù)統(tǒng)計,這些受贊助的項目,最近剛剛越過1萬個,并且碩果累累,其中震驚世界的有:雙人北極探險,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發(fā)掘,恐龍研究,非洲的黑猩猩、大猩猩和亞洲的猩猩觀察研究,駕駛敞開式座艙飛機飛越北極,水下考古,最早人類足跡化石發(fā)現(xiàn),等等。與中國緊密相關的是贊助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徐星的研究,結果在遼寧發(fā)現(xiàn)了有羽毛的恐龍化石。
《國家地理》每期140頁,僅刊登5至8篇文章,既避免蕪雜,又可用文字徹底挖掘基本內容。特寫的撰寫,往往特聘一名文字記者深入采訪,特聘一名攝影記者跟隨。成為《國家地理》的特聘記者,是極大的專業(yè)榮譽,也是很多人的最高職業(yè)追求。因此,《國家地理》成了圖文并茂的典范:文字寫作簡潔清新易懂,盡可能貼近和照顧最大多數(shù)人的閱讀,盡可能引發(fā)興趣;長篇特寫文章明白曉暢又不失優(yōu)雅準確,權威性高。照片經(jīng)常使用跨頁形式,甚至采取三折頁形式,使之地位突出、作用加大。
《國家地理》有一種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報道形式:一條圖說僅有十幾個字、幾十個字,十幾張圖片綱舉目張地講完整個專題,優(yōu)美而簡潔。《國家地理》每期還刊發(fā)一張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登載的檔案照片,其中一些是黑白照片,令人感慨滄桑。《國家地理》的照片,從現(xiàn)場感、歷史感和真實性、人文性、藝術性以及題材稀缺性等方面來說,一直是攝影界的一大標桿。
關心未來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廣受歡迎,因為它關心整個世界,而且并不局限于地理專業(yè):自然、民族、歷史、考古、探索、科學、生活、環(huán)保、健康,等等。《國家地理》的文章橫跨眾多學科,緊跟時代,緊貼現(xiàn)實生活和人們關心的問題,所涉及的有相當深度:糖、長壽基因、火星探險、元素和新材料、海底探險、世界各大洲、太陽系、宇宙、黃金的代價、瀕臨滅絕的動物、奧運會、氣候變化、自然保護區(qū)、少數(shù)民族、天坑、火山……關注歷史、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關注未來,是《國家地理》的重點。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現(xiàn)在下屬有多種出版物和電視節(jié)目,每個月的受眾達3.6億人次。《國家地理》有少年版和學齡前兒童版。《國家地理》旗下的《旅行者》雜志也是廣受歡迎的月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1964年與美國公共廣播公司電視臺合作,播放自己制作的專題片,1973年轉與美國廣播公司合作;2001年與美國福克斯有線電視網(wǎng)合作開設“國家地理”頻道,專門播放自行制作的紀錄片和專題片。這些紀錄片和專題片使得一些科學家的工作為世界所知曉,而科學家也因此成為世界知名人士。
《國家地理》在題材、內容、風格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報道領域的潮流領導者和翹楚。它對整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和行為方式具有深遠影響。《國家地理》有眾多的模仿者。創(chuàng)立于1985年的美國探索頻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袖之一。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現(xiàn)在是享譽世界的最好紀錄片。《中國國家地理》封面采用紅色方框作為標志,文章和照片也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為楷模,在報道國內的內容方面已經(jīng)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模樣了。中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于2011年1月開播,自制自然地理類、社會紀實類、國產(chǎn)精品類、考古探索類、歷史檔案類等紀錄片和專題片,風格、內容、題材上也可瞥見《國家地理》等先行者的影響。同時,央視紀錄頻道也播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探索頻道等制作的紀錄片,并且還與這些同行聯(lián)合制作紀錄片。該頻道以這種方式進入了世界自然人文歷史的報道領域。
關注中國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1926年第2期上刊登嘉興大運河岸邊的三塔照片,作為中國的標志。
在報道中國題材時,《國家地理》遵循其一貫的報道方式,聘用對中國有相當了解的文字作者和攝影記者。美國華人作家譚恩美寫過《喜福會》等膾炙人口的小說,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受聘于《國家地理》,深入貴州,寫過一篇《時間邊緣上的村莊》。同時,有專門的攝影記者跟隨她前往小山村。
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在四川涪陵教過兩年書,寫出過紀實中國三部曲的序曲《江城》。因為該書暢銷十年、是美國人了解中國的首選著作,他后來受聘于美國新聞媒體長期在中國擔任記者。他也曾受聘于《國家地理》,與一名攝影記者開車沿長城旅行,最后根據(jù)沿途見聞寫出一篇關于長城的長篇特寫。美國記者布魯克·拉爾默長期在東亞工作,最近幾年應《國家地理》之約,寫過多篇關于中國的長文。他每次采訪都有一名攝影記者伴隨,確保圖文并茂,相互關照映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容出現(xiàn)在《國家地理》上的頻率不斷增加。2008年5月,《國家地理》出版了一個中國專輯,深入報道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發(fā)展和遇到的問題。近幾年,《國家地理》報道過上海、黃河、新疆、西藏、敦煌、長城及城鎮(zhèn)化、秦俑等,還從不同角度兩次報道過中國大運河。《國家地理》的網(wǎng)站有專門關于中國的大量報道,也有關于中國的知識數(shù)據(jù)和趣味小測驗,有些問題可能很多中國人都無法準確回答。在搜索欄目中可以查找到1000多條關于中國的文字、照片等內容。
(本文圖片由魏大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