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行話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溫州。”所謂溫州木偶戲,其實即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或稱“傀儡戲”“木頭戲”,有“中國戲劇鼻祖”之稱,是流行在浙南地區的民間藝術之一,在溫州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
木偶表演四大種類
平陽木偶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隨著演出區域的擴展,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加長,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有十六條,根據木偶動作需要取舍,比如合陽線戲,基本提線五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三十余條,演來細膩傳神,備受稱贊。
平陽木偶戲的其他三種表演形式是杖頭木偶、布袋木偶、藥發木偶。
杖頭木偶由藝人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便于程式化。外操縱者多用彎把式命桿,增加表現力。
布袋木偶即掌中木偶。藝人以機關控制木偶表情和肌肉運動;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有的藝人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手臂動作,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
藥發木偶的表演由火藥帶動木偶,獨具一格。藝人將木偶造型混于煙花之中燃放,焰火光影里木偶凌空飛舞、五彩紛呈、栩栩如生往往在廟會、祭祀或民間節日活動中表演,屬于民間表演藝術。
平陽木偶戲的源頭是八百年前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尊崇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平陽木偶戲最初分提線、杖頭、人偶三種。人偶,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稱“肉傀儡”,即采用人當木偶來表演。布袋木偶則在稍后出現。上述四種木偶同臺表演,為平陽木偶藝人首先開創,并且形成了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
明清之際,平陽木偶戲通過與南戲的相互借鑒,從片段的歌舞表演逐步走向完整的故事演繹,劇目、曲牌到表演等程式也發展完善,因此相當盛行。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平陽木偶戲取得很大發展,僅民間就有百余戲班。雖然中間一度劇團撤銷、人員歸田,但恢復成立平陽木偶劇團后,成績彰顯,《斷橋》和《時針飛轉》《水漫金山》《神奇的雀翎》等劇目,榮獲省市及國家級200多項獎項,揚名中外。
吹打彈唱靈活組合
平陽木偶戲班以七人為多,班名大都取用前臺操作師姓名。前臺操作師是戲班的頭號人物,一般由班主擔任。
前臺操作有兩人,其中一人為助手。表演一本戲,前臺操作師要從頭到尾站在小屏風后面進行,還要建幾個角色的唱腔和白口。
鼓板師是后臺第一號人物,除了打鼓、打單皮(鼓板)、打三粒板、打小梆子外,還要打小鑼,并且兼角色唱腔和道白。正吹是后臺的第二號人物,負責吹嗩吶、吹笛子,拉主胡(京胡或板胡),也兼說唱。后臺的第三號人物,即打鑼、打鐃鈸子的,得兼拉二胡,另外同樣兼說唱。其他還有搞彈撥樂器的,如彈三弦、彈月琴等。
平陽木偶戲班人員多為來自麻步、水頭、山門、騰蛟及礬山鄉下農村的民間藝人,有父子班、兄弟班、親友般及散搭班。一人一班的布袋木偶叫“布袋擔”。他們亦農亦藝,農忙務農,農閑演出,有時臨時組班,給鄉村紅白喜事人家做“日子”,因此又稱“吹打彈唱班”。
這些自發組織、自愿結合的戲班,一般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封班。隨即,班主再行聘請落實人員,于次年正月初一起班演出。正月、二月,是平陽木偶戲演出旺季,戲班每天下午、晚上通常要演出兩場。清明過后,戲班歇班回家春耕。這時如遇臨時演出,叫“額子戲”。秋收之后,農村處處豐慶余年,還社愿,組廟會,慶神誕,戲班又會忙碌趕場子,直到年底封班。
木偶戲班的行頭道具比較簡單,一般只有兩只戲箱,一只裝木偶,一只裝鑼鼓鐃鈸等打擊樂器和小道具,過臺基(演出點)時,雇個人就能挑走。弦樂器和薄幕布、竹把子都是戲班人員隨身攜帶。
到了新臺基,大家自己動手圍搭舞臺,周圈幕布。臺口立一塊小屏風,屏風前留小空間作為木偶表演區。臺口前方則掛布簾,上有金線所繡“某某某”班名。幾十個木偶端端正正掛在左右竹把子上,以備演出。
布袋木偶戲一人一擔。布袋臺裝在一只戲籠或一張小方桌上,表演時人坐在蒙布的臺內,手指套住木偶動作,兩只腳敲鑼打鼓,生旦凈末丑的唱念一人全包。
讓古老藝術走出國門
打頭通。即敲鑼催場。
打“八仙”。即展示陣容。“八仙”分大八仙、小八仙。在打大八仙時,幾十個木偶弟子登臺亮相,讓觀眾稱贊,使東家把紅包特別加重。打八仙收紅包是傳統習俗,稱“利市包”。
木偶戲班有規矩,不能叫“木偶”,更不能叫“木偶頭”或“柴頭兒”,也不能叫“傀儡”,戲班內都稱“木偶弟子”或“弟子”。
洗場(掃臺)。即驅逐神怪。舊時民間誤傳演出會引來神怪影響當地太平,所以戲班在某個臺基演完最后一場戲后,要由“關公”或祖師爺“田都元帥”,手提“關公刀”,在鑼鼓號聲中,邊舞邊念地驅鬼,念完立即拆臺。現在這一儀式倘若有保留,也是以博一笑的余興節目。
有道是:國有法,民有約,班有規。木偶戲班自古以來流傳著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成為禁忌與習俗。
平陽木偶戲劇目繁多,僅傳統劇目就有300多個,現在主要有《水漫金山》《時針飛轉》《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白蛇傳》《斷橋》《花燈緣》《藍星星之歌》《神琴飛進大森林》《雁蕩小神鷹》《老猴與小猴》《龜兔賽跑》《桌椅對話》《孫悟空考小明》《紅花給誰戴》《破缸救人》《神奇的雀翎》《黑貓與白貓》。平陽木偶戲唱腔豐富,兼備高、昆、徽、亂、時、灘六種聲腔;語言兼唱官話與甌語、閩語;制作精美,完整保存有一批明、清以來的木偶頭與戲裝。
多年來,平陽木偶戲先后去過荷蘭、西班牙、盧森堡、法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表演。古老精湛的東方藝術,令各國友人及華僑華人如癡如醉,引起轟動。
提線木偶藝術傳承人
許仁都是麻步鎮人,從小拜師學藝,在清光緒年間就很有名。他從木偶前臺操作到后臺的鼓板、正吹、彈、拉、敲、打,樣樣精通。
民國初期,許仁都利用農忙歇班季節,在家里創辦了一個木偶戲科班。學員結業,分散到其他兄弟木偶班去實習,很受歡迎。1919年秋,許仁都從學生中擇取最優秀的徐玉鋒、梅玉山、徐家卿、許友食、許家鑾等九人,成立了樂聲社傀儡公班,聲名鵲起,省內演至溫州、臺州、寧波、杭州、金華、麗水,省外演至福建、江西。1930年,許仁都病逝,公班由他的侄子許家卿接任班主。
新中國成立后,樂聲社傀儡公班幾經改名叫平陽木偶劇團,現在稱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是浙江省唯一的提線木偶藝術傳承基地,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卓乃金是著名提線演員,曾任平陽木偶劇團團長。他出生于麻步鎮一木偶世家,九歲隨祖父卓思方和父親卓作際習木偶操作,十三歲學會彈唱藝術,十五歲上臺操作表演。他是平陽木偶戲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
此外,還有老藝人張增周、莊國乾等人。
(本文攝影:莊穎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