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5年開始舉行的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是一項高規格的新聞攝影國際性賽事。今年10月16日,第九屆華賽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頒獎典禮。我們特約請第八屆、第九屆華賽組委會成員徐斌撰寫此文—
第八屆、第九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去年和今年都在杭州舉辦。筆者作為組委會成員和承辦方代表,全程目擊了這兩屆的評選,切身感受了外國評委的執著與認真。
為保證中國舉辦的比賽的國際性,華賽評委13人的構成是這樣的:8人來自外國;2人來自中國港澳臺,3人來自內地。在人數比例上,外國評委占壓倒性多數。中外評委在評選中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有時圍繞一件作品進行細節深究,思維碰撞,為的是讓真正的好照片“出線”。
慧眼識佳作 評選棄人情
所有中外評委都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出面邀請的。按中國禮儀來講,客人總要給主人留點情面,可外國評委不這么想。他們覺得做好專業工作永遠比跟主人講和氣、講情面更重要。
華賽是與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奧地利超級攝影巡回展等齊名的世界頂級比賽。華賽并不以戰爭與災難為主要表現內容,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這也是按照國家戰略、致力于打造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取向的嘗試。
去年第八屆華賽評選時,當評委們在瀏覽完所有戰爭與災難類照片后,來自美國的評委、聯系圖片社總裁羅伯特·普雷基突然幽幽地說了一句:“我絲毫看不出‘和平與發展’在哪里?”
三天后,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席、第八屆華賽組委會主席于寧,在評比揭曉新聞發布會上委婉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本屆獲獎作品展現了過去一年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現實圖景,體現了人類對戰爭與災難的抗爭,對和平與發展的追求?!?/p>
華賽評選有“復活”環節,但被“復活”的照片必然會擠掉一件之前經投票選出來的入圍作品。對此,有評委指出:這是對評委們集體投票成果的否定,應該遵守規則。這時,羅伯特·普雷基急急地接茬:“只有充分地表達,才能發現并推選出真正優秀的作品!”
羅伯特·普雷基這個白發白須的老頭,隨身帶有中國手機、中文名片,據說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在中國,他在中國攝影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在當今世界屈指可數。他雖然熱愛中國,但他發表意見從不考慮中國人的感受。但正是這種摒除一切虛情雜念的專業態度,贏得了眾多中國同行的尊重。
細節不放過 質疑以求真
華賽獎項分八大類,每類又分單幅、組照,整個評選過程需要三到四天時間。在華賽的第一輪評選中,每幅照片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一般是四秒鐘。但就是在這樣的時間緊、頻率快的過程中,評委們會為一張(組)照片中一個細節停下來,爭論很長時間!
記得去年第八屆華賽評選時,評委們把后來獲得年度大獎的那張《利比亞沖突》,與另一張同樣拍攝利比亞沖突中發射炮彈的照片進行PK。大家對《利比亞沖突》畫面中飛過的到底是導彈還是炮彈頗有爭執。美國評委瑪麗安·戈倫說它帶有尾火,應該是導彈。另一位外國評委說導彈好像沒有這種小型號。中國評委、軍人出身的柳軍解釋說:武器裝備的輕重,關系到認定這場戰斗的規模和級別,關系到新聞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投票結果,《利比亞沖突》勝出。隨后,頗具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原來這兩張照片竟然出自同一人之手!這時,那些剛才還爭得面紅耳赤的外國評委,相互拍打著肩膀,夸張地笑成了一團。
華賽評委們的眼光非常專業,他們既能迅速敏銳地對照片做出總體判斷,又不會放過每一處關鍵細節。拿評委自己的話來說:“總體評判決定初步入圍,入圍之后就是挑細節毛病?!?/p>
第八屆華賽日常生活類新聞照片中,有一組透過一個個列車車窗,以并列重復的敘述方式,反映中國人春節回家的故事。決賽關頭,有位外國評委指出車廂顏色鮮艷又干凈,是不是PS過?有評委解釋說,以藍色車廂上的紅色斑痕為例,說明如果是PS的話,這塊紅斑就不會留著了。評委們再仔細地查看文字說明與數據,確定這些車窗并非拍自同一輛列車,因此不作PS認定。
在今年第九屆華賽日常生活類組照評選中,有一組《地下食品作坊》引發了外國評委們的深切關注。他們一張張打開圖片和說明仔細閱讀,時間、地點、內容……當看到有的照片拍攝的就是杭州,評委們夸張地睜大了眼睛:Hangzhou?!美國評委保拉·布朗斯坦攤開雙手大聲說:那我今天不敢吃晚飯了!大家哈哈大笑。了解到這組照片有些是前幾年甚至是十年前拍攝的,評委們一下子又安靜了。德國評委茹斯·艾茜虹說:這個攝影師真是沒少下功夫。阿根廷評委里卡多·馬扎蘭說,這組照片說明,有人在對食品安全這個問題的調查追蹤報道中干了很多年。剛才還在調侃的保拉·布朗斯坦一臉嚴肅地說:面對這個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攝影師一定很難過。她說,真想認識一下這位攝影師。
外國評委們這種非一般的認真,飽含的是敬業精神。我們從中可以窺見他們對照片采取的是一種最起碼、最難得的態度:尊重。
愛惜好照片 嚴苛出精品
外國評委們在看到獨特的照片并進行討論時,一點也不掩飾自己的喜愛或者質疑,一點也不肯隨便放棄自己的觀點。
在第九屆華賽評選中,當看到《被取膽汁的熊》中那只爬上鐵架昂首遠眺的熊時,英國評委沙龍·洛弗爾說:在她的知識里,被抽取膽汁的熊是被捆起來的,不可能這么悠閑舒服。茹斯·艾茜虹接著說:那相當于說這是一張宣傳照片,是為了應付公眾輿論和記者的。當中國評委解釋說這是在企業組織的記者會上拍攝的,茹斯·艾茜虹就說:如果不看說明的話,人們會認為熊在享受它的生活,這會給人以誤導。這時,美國評委瑪麗亞·曼插話道:假如作者在圖說中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的話,那么或許這張照片值得我們關注和選擇的。里卡多·馬扎蘭也覺得照片把事情弄假了,提議聯系一下攝影師問清楚。南非評委戴維·拉爾森認為只要這張照片告訴人們這只熊在受難,這就夠了……看來又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討論。評委會主席于文國只好站起來收場:還有很多照片等著我們去評判?,旣悂啞ぢχf:我們是特別有感情的一群人。
事實上,在后面的環節中,中外評委們又對這張照片展開了討論。由于照片本身的題材獨特、影像到位和內涵豐富,它最終還是獲得了自然類單幅銀獎。
第九屆華賽體育照片類里有一組《奧運“功夫”乒乓》,由于背景全黑,被評委懷疑是PS過度所致。當有中國評委也默認這一點時,保拉·布朗斯坦和里卡多·馬扎蘭卻提出,能否馬上聯系一下作者本人,問他怎么得來的全黑背景。他們認為應當給作者一個自辯的機會。在眼看這組照片獲評希望渺茫的情況下,戴維·拉爾森建議作者,如果把它投到“體育肖像類”(注:華賽無此類別)的話,那就沒有問題,因為不同類別對PS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外國評委們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同作者一樣深感痛心。
在第八屆華賽評比揭曉的當天下午,瑪麗安·戈倫來到浙江日報社,給杭州各報的攝影同行作講座。她點評都市快報傅擁軍的參賽組照《那么西湖》時說:雖然沒有獲獎,但她個人非常喜歡它的安靜。她認為組照中間有一張太具動感,與整組很不協調,破壞了閱讀的線性感覺,就像開車過程中遇到的Bumper(減速帶),應該把這張照片去掉。傅擁軍說自己當時非常猶豫要不要留這張照片,最后還是舍不得刪。瑪麗安·戈倫說:攝影記者的照片應該找專業的圖片編輯來編,而不要自己來編。對攝影者來說,照片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會舍不得扔,所以一定要把孩子交給別人來帶。
瑪麗安·戈倫也好,羅伯特·普雷基也好,這些國際級的攝影大腕,他們對在華賽中遇見的好照片,都像對待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既愛惜,又嚴苛。這是一種最好的愛護、最好的尊重、最好的教育。但愿今后,我們的“孩子”在他們的注視和引領下,一步步穩健地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