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溪坦村有一處古建筑,外墻用山溪中的卵石砌成,青石柱礎石上浮雕著孝文化圖案,屋脊設龍形吻……樸素隨和,又含著精致細膩。古建筑附帶漂亮的戲臺,村民坐在和暖的冬陽中觀看電影《濟公》錄像片,悠然自得。這就是由該村王氏后裔集資百萬元進行保護性修繕剛完工的清代王氏大宗祠。
71歲的村民王育清告訴筆者,今年夏天這么熱,他們躺坐竹椅在這樣清涼的娛樂新場所——文化禮堂,看看影視錄像、聽聽溫州鼓詞,體味幸福晚年生活,就是一個字“好”。
溫州、瑞安兩地文物等部門組成的專家組,對這一維修工程進行專業驗收,認為工程是依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和古建筑維修“修舊如舊”的要求進行的,忠實于古建筑的原有各構件的樣式、顏色和特征,準確地復原了清代大宗祠建筑。同時,專家們對村民集資修繕祖輩留下的美麗建筑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悠久歷史
溪坦王氏建村于宋代。《瑞安縣志》記載:“……溪坦有一百九十七戶,先世王益字虞臣,宋初歷任兩廣節度使……贈光祿大夫。避王審知之亂,由閩(福建霞浦赤岸)遷瑞芳山鄉,轉遷梅源溪坦,即古之有大宗祠。”如今的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間重建。保存在溪坦王氏后裔手里的《王氏宗譜》內,有一篇由清康熙甲午(1714)貢生陳錫璜撰寫的《重建大宗祠記》,其中說:“粵稽祠毀于順治戊子(1648),中興于康熙庚申(1680)。越癸巳(1713),而丹雘之繪碧涂朱畫甍粉梲,煥然一新者,嗣孫之力也。”
王氏大宗祠坐落在傍溪的仁和路9號,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門廳、戲臺、主殿、東西廂樓組成合院式。門廳面闊五間,明間抬梁式用三柱,屋面歇山頂。
據王氏后裔王友生介紹,溪坦地處梅源外一塊大烏巖之下,原名梅源烏巖下,后因山洪暴發,沖出一條大溪,溪前形成一片平地,故名溪坦。他說,現在村里有442戶村民姓王,占全村三分之二多。
溪坦村王氏后裔出過不少歷史文化名人,以兩宋時期為著:北宋殿元王汝嘉,相傳官至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北宋進士王開祖,是永嘉道學首倡者之一,其學重教育,以為“學者國之大本,教者國之大務”,并創辦溫州最早的書院——東山書院;南宋民間抗元志士王小觀,事跡被《瑞安縣志》《浙江通志》《兩浙名賢錄》等書記載,并且位列忠義祠受民眾崇祀。
集資修葺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溪坦王氏大宗祠,自1953年起,曾經為供銷社的門市部和倉庫,被改建成面南的七間二層樓房,天井和地面被覆蓋,戲臺被拆,面目全非,直至1997年由村老年人協會收回。由于年久失修,到2010年,大宗祠的很多承重柱出現爛空,東廂樓坍塌,西廂樓屋檐瓦全無,整個大殿屋頂有很多窟窿,經常出現外面下雨里面濕、外面陽光明媚里面跟著曬太陽的現象,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朝氣,變得破敗不堪,瀕臨消失。
村民一致希望能夠早日將大宗祠修葺一新。當時的村老年人協會會長王友生等積極和瑞安市文物館和溫州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聯系商議,征求專家們的修繕意見,制定維修方案。王友生、王寶林、王順興、王益超和王沖權等老人四處奔波,有的到村中一家一家的王氏后裔那里去籌集資金,一百兩百,一千兩千,最多一筆募了5萬;有的去外地尋找用作承重柱和梁的苦櫧樹,一個一個村去打聽,一個一個木材市場去尋找。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他們共籌集了近100萬修繕經費,共收集了40多根最佳木材苦櫧樹,使維修工程在資金上和材料上得到了保證。
2011年8月,王氏大宗祠維修工程開工。修繕嚴格執行修舊如舊的文物標準,按照原來的比例組裝、搭建,每一片瓦一塊磚一根木材拆后都要編號、整理、挑選,實在不行才會進行替換,盡可能讓古跡維持原樣。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得以完成。
浙江瑞安開景園林古建筑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蔡慶云說,他們在修繕中安排專業能力強的施工人員,把祠堂修繕得更完美,重修替換所用的木料采用火焰燒噴等進行做舊處理,再現舊日風貌。驗收評定時,王氏大宗祠屋脊上的龍形吻灰塑的維修工藝水平,得到溫州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專家金福來的高度好評。
重放光彩
筆者在溪坦村看到,王氏大宗祠維修后,整座古建筑顯得古香古色,精美無比;而梁柱的用材特別粗壯,顯示出大氣莊嚴;青石雕刻非常寫實樸素,勾畫出傳統的耕讀文化;墻頭、地面都取材于當地的卵石、青石和紅色花崗巖,鄉土氣息十分濃郁。總之,王氏大宗祠風格質樸、淡雅,又不脫鄉土本色。溪坦村村委會主任王連明告訴筆者,王氏大宗祠和相鄰的村文化宮形成一個村莊的文化禮堂式娛樂活動中心,對活躍鄉村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產生過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溪坦,宗祠文化、鄉土文化和傳統的耕讀文化通過宗祠得以固化,起著教化和引導作用,成了平民百姓子弟通往成功的大道,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保持和發揚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特別是王氏大宗祠門廳前高浮雕柱礎石,每個畫面30厘米見方,精工雕刻《二十四孝圖》,體現了孝道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瑞安市文物館館長陳欽益認為,溪坦清代王氏大宗祠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明清時代風格,其風格、色彩、色調等比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延續著歷史,并包含著豐富的古代建筑文化、宗族文化、鄉土文化和耕讀文化,就猶如一部磚木石書寫的史冊,甚為珍貴。她作為現存不多且有據可考的清早期木構建筑,為研究明清時代山村地方諸種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已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陳欽益說,最難能可貴的是,溪坦村民集資近百萬來修繕清代宗祠,成了修復文物古跡的一個典范。目前,瑞安民間力量進行搶救性修繕保護文物古跡,成了新的趨勢和時尚,近幾年來,瑞安修繕保護文物古跡投入1500萬元,其中1000多萬元來自民間出資。□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