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偉大舉措,適應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需要,對促進民族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增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預科教育的研究已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但大多局限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預科教育研究。歷史上,清代的民族預科教育對目前的民族預科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清代 民族預科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93-02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習慣上被稱為民族預科教育,目前在我國普遍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在辦學層次上有專科預科、本科預科和研究生預科等;招生對象有民考民、民考漢,也有個別漢考民的學生;統一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培養目標為“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為高等學校本、專科和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有些辦學單位(民族預科培養學校)已實行學分制改革試點等。目前,國內本科民族院校都設有預科教育學院,其他普通高校和個別私立高校也設有民族預科教育。
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萌芽。1922年以前的中國近代學制基本上都設有預科,1941年創立的延安民族學院也設立了與預科相似的普通班。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得以蓬勃發展。
一 清代大學預科
1.19世紀的西式預科和京師大學堂譯局預科
19世紀的西式預科是在引進西方教育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840年鴉片戰爭后,大量的教會學校在中國內地發展起來。1845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于浙江寧波創辦崇信義塾。1867年改組為育英書院后,分正、預兩科。1914年又改名為之江大學,分本、預兩科,附設高中部。甲午戰爭后建立的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中西學堂的律例科,該學堂分頭等(大學本科)學堂,學制4年,二等(預科)學堂,學制3年。
1902年恢復后的京師大學堂附設譯局,“其譯局設預備、速成二科。預備科分為二門:一曰政科,以經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財等屬之;二曰藝科,以聲光電化農工醫算等屬之。三年畢業,及格升為正科。”1913年譯學館改為文、理兩種預科,三年卒業。1914的北京大學設有本科和預科。
可見,中國在19世紀就出現了預科教育。實際上,中國近代最有名的學制中都給預科教育以一定的地位。
2.近代學制中的預科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系統的法定學校教育體系的章程——《欽定學堂章程》,該年所擬訂的學制被稱為“壬寅學制”。“壬寅學制”規定:“大學堂全學名稱:一曰大學院;二曰大學專門分科;三曰大學預備科。”高等學堂即大學預科,《欽定學堂章程》規定的高等學堂中的法政學堂一般設2年的預科。這個學制明確了大學預備科屬于高等教育范疇。
1903年擬訂的《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第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并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付諸實施的新學制。該學制將高等教育階段分為三級: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3年、分科大學堂3~4年、通儒院5年。可見,“癸卯學制”把預科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為大學的分科教育打下了基礎。
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規定高等教育設預科、本科,預科3年,本科3~4年。大學預科分預備入文科、法科、商科,入理科、工科、農科,如醫學大學設學,課程各不相同。此外,師范學校本科4年,預科1年;高等師范學校本科3年,預科1年。
二 清代少數民族預科教育
1.滿蒙文高等學堂預科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學部奏請在京師設立滿蒙文高等學堂,次年學部擬定《滿蒙文高等學堂章程》,章程規定,“本堂于設滿蒙文科之外,并附設藏文科。”“滿蒙文科與藏文科各設預科和正科。”“本堂預科兩年畢業,正科三年畢業;學生習完預科后始得升入正科。”本章程對滿蒙預科課程及每星期教授鐘點、學額及入學、退學與除名、考試及畢業獎勵、學生規則、教員管理員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在滿蒙文課程設置中,正科課程較多傾向于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第一年,滿蒙文正科課程設置除滿蒙文每星期10個鐘點和蒙語每星期7個鐘頭左右外,還開設了滿蒙地理和滿蒙近代史等;藏文正科課程設置除藏語、藏文外,還開設了藏衛地理、藏衛近代史等。一些學者和研究者公認,滿蒙文高等學堂預科開了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之先河。
2.貴胄法政學堂預備科
宣統元年(1909年),“續擬貴胄法政學堂章程清單”總綱部分與預科相關的主要內容如下:本學堂以造就貴胄法政通才為宗旨,分設正科、簡易科、預備科等,預備科二年畢業。預備科所授普通各學科及每星期授業時刻列表:學科(每星期鐘點):“修身(二)、滿文(二)、國文(十四)、歷史(四)、地理(三)、算學(三)、博物(二)、體操(二),合計(三十二)。”考試及獎勵:正科習普通二年、預備科習普通二年、聽講班滿三年,發給修業文憑。正科、簡易科畢業考列中優等者,除發給文憑外,分別以獎勵。其預備科發給文憑,不給獎勵。此清單對貴胄法政學堂的預科年限、入學條件、學額、課程及授課時間、考試及獎勵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學員主要來自滿族、蒙古族、漢族的貴胄子弟。
1911年,在北京開辦蒙藏學堂。學校采取高校預備班、雙語雙文教學,招生分配均實行定向,開始形成具有現代教育性質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
3.清代民族預科教育的延續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為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抗日,決定集中力量培養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干部。1941年9月18日,成立延安民族學院,由于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學生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差別很大,設置了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等三種類型的班級。文化班主要是補習文化,按民族分為回民班和蒙族班,課程主要有漢語文、民族語文和數學。普通班低年級的課程主要有中國革命問題、政治基礎理論、社會發展簡史、漢語文、民族語文等。普通班低年級和文化班實質上相當于大學預科。
三 清代民族預科教育的當代啟示
民族預科教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各民族培養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在全國得以蓬勃發展,但也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文理分班劃一、呆板;招生情況偏離政策初衷;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材建設、課程設置不完善;科研情況難以與專業院系相提并論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交往密切,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會說漢語,適應漢族文化。各少數民族的漢語水平大大提高,以解決民族語言障礙問題為教學目標的民族預科教育的存在受到了質疑。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預科教育不僅是提高民族預科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民族教育發展的當代使命。
民族預科教育的招生對象為少數民族學生或個別漢考民的漢族學生,不同民族的學生一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是在對人性、事物、自然、社會等規律及應對辦法的探索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思想。不同的地理環境、思維習慣、時代背景、觀察角度,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化具有類型上的差異,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推行單一文化和自稱代表進步與文明的文化霸權主義都會破壞自由、民主和全球安全。多元文化教育觀認為,各民族文化都是人類的財富,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承認文化之間的平等性,不僅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不同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更要從教育內容、教育最終結果上保證教育對文化的保存和傳遞。只有承認文化之間只存在差異而不存在先進與否,才能使一種文化得以保存并不斷傳遞下去。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多元文化課程應打破以主流文化為中心的藩籬,在強調主流文化的同時,給予少數民族文化相同的地位與空間。
參考文獻
[1]藍勁松.略論大學的起源[J].科學文化評論,2005(6):62
[2]王立中、馬芳城.論清末教育立法和對法政教育的規范動員[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3):58、59
[3]馬玉清.前清京師大學堂與“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J].北京檔案,1995(5):36
[4]喻本伐.中國近代大學“第一”之爭剖辨[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4):32
[5]黃友珍、葉冬青、趙樹宏.中國近代教育百年[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135~136
[6]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830~836
[7]葉志如.清末籌辦貴胄法政學堂史料選載[J].歷史檔案,1987(4):51~53.
[8]曲木鐵西.少數民族傳統教育學[M].北京:中國民族出版社,2007:248
[9]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10]王云、王天木.延安民族學院創辦始末[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7(1):7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