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生的考試焦慮及其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方法: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考試焦慮問卷對442名初中生進行調查。結果:(1)53.2%的初中生明顯受到考試焦慮的影響。(2)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顯著。(3)初中生的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考試焦慮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考試焦慮 社會支持 學業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99-03
一 問題提出
考試焦慮是在一定的應試情境激發下,受個體評價能力、人格特征與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約,以擔憂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不同的情緒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初中生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生理的急劇變化及所處環境的改變,形成了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齡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決定了他們的考試焦慮問題具有與其他學生群體不同的特點。適度的考試焦慮可以使機體處于一種良好的應激狀態,從而提高個體的思考能力和反應速度,有益于考生的臨場發揮。但長期過度的考試焦慮容易引起緊張、恐懼、煩躁、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人的認知、情感、心理狀態及人格都將造成損害。所以,及時了解初中生的考試焦慮問題,幫助他們進行適當的調整,應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同時也應引起社會和家長的關注。
以往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作為個體的一種外部應對資源,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焦慮水平有著重要的聯系,影響著個體的身心健康;學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作為個體的一種內在因素,影響著個體在面臨緊張事件時的焦慮程度。從眾多關于考試焦慮的研究中不難看出,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都與考試焦慮密切相關。但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討單個因素(社會支持或學業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的相關關系,綜合探討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的影響作用的實證研究尚未看到。因此,本研究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考察初中生考試焦慮及其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從而拓寬考試焦慮的研究領域和范圍,為學校干預初中生的考試焦慮提供實證依據,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
二 研究方法
1.被試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選取從化市第二中學462名初中生作為被試。收回問卷462份,剔除無效問卷20份后,獲得有效問卷442份,有效回收率為95.7%。其中男生248人,女生194人;初一年級131人,初二年級159人,初三年級152人。
2.研究工具
主要有:(1)考試焦慮問卷:采用鄭日昌教授主編的考試焦慮問卷;(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由王淑燕和李文雅根據初中生群體的特點,參考肖水源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改編而成;(3)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葛巖(2008)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
3.數據統計與分析
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頻次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以及回歸分析。
三 結果與分析
1.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基本狀況分析
本研究根據考試焦慮問卷的使用要求把被試的考試焦慮得分劃分為四個等級,試圖考察初中生考試焦慮得分的基本狀況,結果見表1。
由表2可看出,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顯著(F =17.172,p<0.001)。進行了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初三學生的考試焦慮得分顯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學生(p<0.001);而初一學生的考試焦慮得分高于初二學生(p>0.05),但并未達顯著性水平。
3.初中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為了考察初中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相關關系,本研究對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
表4的結果顯示,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考試焦慮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4.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的逐步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的影響作用,本研究以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考試焦慮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表5的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構成了顯著的回歸效應,二者對考試焦慮的聯合解釋量為0.923。說明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由此得出回歸方程為:考試焦慮=-0.842×社會支持-0.149×學業自我效能感。
四 討論
1.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基本狀況討論
本研究發現,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者分別占總人數的21.5%和31.7%,明顯受到考試焦慮影響的人數達到了總體的一半以上。說明初中生的總體考試焦慮狀況不容樂觀,該結果與以往針對初中生被試所做的研究結果一致。根據《教育心理學》一書中的觀點:考試情境的出現是引發考試焦慮的直接原因,重要的、大型的考試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引起的焦慮水平相對較高。而本研究的施測時間恰好是被試主要科目考試的準備階段,因此明顯受到考試焦慮影響的人數較多。
2.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顯著。從多重比較可以看出,初三學生的考試焦慮得分最低,顯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學生,而初一學生的考試焦慮得分卻最高。這結果與某些研究得出的關于畢業班學生考試焦慮得分最高的結論不同。以往的研究也曾出現類似的結果,如陳順森和葉桂青(2007)的研究,他們都對該結果作了解釋。綜合他們的觀點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導致該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初一的學生剛由小學升上來,還有些不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加上一周后將要參加初中的第一次比較重要的期末考試,所以考試焦慮得分最高。初二的學生由于已經熟悉了初中的學習節奏和學校生活,考試焦慮自然也得到了緩解。而初三的學生在經歷了兩年多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后,已經習慣于考試,應試技巧也有所提高,因而面對一般的考試情境時,其考試焦慮得分顯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學生。此外,還可能與初三學生較初一、初二學生更善于進行情緒調節有關。格羅斯(1998)的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可以減少表情行為,降低情感體驗,從而減輕焦慮等負性情緒對人們的不良影響,因而對身心健康有益。本研究的被試所屬的學校通過舉辦一系列應試心理講座和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初三的學生對情緒調節的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初三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學生。
3.初中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討論
第一,初中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的關系討論。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初中生的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該結論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郭菁華等人(2008)在對226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研究中,也發現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說明那些平時人緣好,能得到更多來自各方面的幫助以及善于利用家長、周圍同學和老師的力量,以擺脫不利條件的學生,考試焦慮較低,更能適應考試應激。以往的研究對社會支持作用的機制提出了主效應模型和緩沖作用模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應激情況下才能發揮保健作用,而是在平時就維持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和身心狀況,從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緩沖作用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社會支持的緩沖作用通常通過個體的內部認知系統來起作用,它在以下兩方面起作用:(1)它作用于壓力事件與主觀評價的中間環節。當個體面臨壓力事件時,得到社會支持將會低估壓力情境的傷害性,并通過提高主觀感知自我應對能力,來減少對壓力事件嚴重性的評價;(2)社會支持在壓力主觀體驗與疾病之間起著緩沖作用,社會支持可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降低主觀體驗壓力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減輕壓力的消極影響。總的來說,社會支持一方面對處于壓力狀態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即對壓力起緩沖作用;另一方面對維持個體的良好情緒體驗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些觀點,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對考試焦慮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可見,作為個體的一種外部應對資源,社會支持能顯著降低初中生的考試焦慮水平,使其更好地適應考試應激。
第二,初中生考試焦慮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討論。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初中生的考試焦慮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這結果與前面提到的國內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還進一步探討了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的影響作用,回歸分析的結果驗證了最初的假設,即初中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也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時,會過多地想到個人不足,低估自己的應對能力,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這種思想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其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進而體驗到強烈的應激狀態和焦慮喚起,并以各種保護性的退縮行為或防衛行為被動地應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還認為,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感,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系的自我效能感。學業自我效能感作為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表現,能顯著影響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所以學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學習上信心十足,能客觀地對待遇到的各種學習困難,以良好的心態面對考試,也就不容易產生考試焦慮問題;而學業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由于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自信,總是過多地強調自己的無能和學習上的各種困難,往往比較害怕考試,因而考試焦慮較嚴重。
綜上所述,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因此,為初中生構筑以家庭和學校為核心的社會支持體系,增強對初中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對降低初中生的考試焦慮以及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五 結論
第一,53.2%的初中生明顯受到考試焦慮的影響。第二,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顯著:初三學生的考試焦慮得分顯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學生。第三,初中生的考試焦慮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考試焦慮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初中生的社會支持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參考文獻
[1]鄭日昌.考試焦慮的診斷與治療[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0
[2]林梅、余紅、杜寧.大學生壓力感與焦慮及抑郁和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24):80~81
[3]張蘭君、李濤.大學畢業生焦慮傾向與社會支持結構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6):379
[4]高申春.論自我效能感的主體作用機制[J].外國教育研究,1998(6)
[5]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6
[6]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99
[7]丁薇、廖婷婷、鄭涌、鄧碩寧.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7):627
[8]張鼎昆、方利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1):40
[9]王淑燕、李文雅.初中生考試焦慮、社會支持現狀的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9):1011
[10]葛巖.初中生學習壓力與考試焦慮、自我效能及學習策略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15
[11]王曉霞、劉麗.學生考試焦慮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3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