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窘境關鍵在于教師,特別是增強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魅力。本文從教師專業素質、教學方法、語言藝術以及人格魅力四個方面,對如何增強教學魅力給予論述。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主體建構 教學魅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2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針對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普遍不高的實際狀況,如何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發揮這一主渠道的積極作用,成為廣大教育管理者以及一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教者,師為先”,教師是教學的關鍵。由于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都是國家統編教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上,每個學校、每位教師基本沒什么區別。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卻發現,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講解效果是不一樣的,這里的區別就在于教師是否講究教學魅力。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再加上有些內容與學生中學學的政治課重復,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努力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學生就如同嚼蠟,對課程沒有興趣,上課也就變成了應付差事。所以,增強教學魅力,努力打造魅力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重視的內容。
一 教師專業素質方面
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打造魅力課堂的前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國家政策聯系密切,一定要通過不斷觀看新聞,報紙以及閱覽專業期刊等方式了解最新時政動態。在課堂上要善于引用學生關心的最新事例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有一定的知識面,要善于運用其他學科來增強課程內容的生動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識都有聯系,教師要善于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豐富教學,如詩歌、典故等,以增強課程吸引力。
二 教學方法方面
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使教學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多是采用講授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按照講義或教材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陷是信息傳遞的單向性,難以形成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教學過程中大量的時間是教師在講臺上講理論,不能完全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要,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理論課的熱情不高。綜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在學生中的實際調查進行總結,好的教學方法所達到的課堂效果應包括以下方面:(1)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教師的任務只是設計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為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幫助。能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究知識。(2)能使課堂始終保持活躍。即讓學生時時處于新鮮和興奮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增長才干,提高覺悟。(3)能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般是大班授課,一班大概一兩百人,這種狀況給實際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尤其是如何調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更成為我們增強課程實效性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綜合已有的關于教學方法的研究,目前在思政課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體驗法、討論法以及講授法等。這些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各有優缺點,教師要善于根據課堂具體內容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使教法靈活,切忌千篇一律,盲目套用一種方式。如在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九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時,由于這章大部分內容學生在中學政治課上就已學過,如果教師還像中學老師那樣講國體、政體的概念等,課堂就沒有生動性。教師可以綜合利用體驗法及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在學生對這章基本理論知識已經了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與這章內容有關的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如我國為什么不實行西方的政治制度?要真正讓學生認識這一問題,靠單純的案例法、討論法效果都不好。在這個問題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就綜合利用了體驗法及討論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根據目前《概論》課4~5個班合并上課的實際情況,組織同學推選一個課代表并賦予課代表一定的權力,如期末由該課代表組織學生負責給出每位學生的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在期末總評成績中占有一定比例)。選舉的具體步驟是組織學生先在本班中選一名候選人,最終再從這幾名候選人中選一個。體驗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
三 語言藝術方面
語言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手段,自古以來課堂教學靠的是口耳相傳,不管是“傳道、授業、解惑”都離不開口語表達。故教師語言藝術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思政課教學理論性較強,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教師的講解要符合學生的理論水平,用簡單的通俗的富有情感的語言感染學生。目前,不少思政課教師語言修養差,講課缺乏藝術性,自始至終教態呆板,語氣語調單一,用語繁瑣拖沓,缺乏風采和幽默成分,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簡練。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后能產生愉快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忌用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弦,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簡練,指語言言簡意賅。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同帶給學生。
四 人格魅力方面
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受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教師,特別是大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甚至言談舉止習慣模仿教師。因此教師的人格魅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的行為道德標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性情及其獨特的處事能力等綜合素質對周圍人的影響。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1)教師的思想和職業道德品質。正所謂“身正為師”,教師一直被稱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精神文明的建設者。教師職業的這一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學生從教師那里學到的不僅是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操行和道德。有德無才的教師固然遺憾,可有才無德的教師卻是有害無益。(2)教師良好的習慣。薩克雷曾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好習慣是一種獨特的力量,是一種堅韌的品性,孕育著超凡的智慧,閃現著魅力的火花。人的習慣有多種分類,我們這里講的教師的良好習慣主要是良好的教學習慣。良好的教學習慣主要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行為和細節,比如按時上下課,不隨便缺課;講臺要保持清潔等。特別強調的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保持微笑。在對學生的一項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們對一個善于微笑的教師的評價要高于一位不茍言笑知識淵博的教師。的確,作為教師,微笑擁有著無窮的教育魅力。教師微笑著面對學生,能給學生一種寬松的師生交往人際環境,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寬容和激勵。教師的微笑是靦腆學生的興奮劑,使他們得到大膽的鼓勵,敢于去表達自己;教師的微笑是外向好動學生的鎮靜劑,使他們得到及時的提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微笑能活躍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的情緒;德育工作中教師的微笑是對不良行為的理解和寬容,引起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覺醒,是對良好行為的鼓勵和贊許,激勵學生不斷努力和進取。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打造魅力課堂,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學識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一種內在的力量把教學的各有機體融為一體。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