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治理理論作為政府管理社會的一個指導理論,凸顯了社會治理的主體由原來的政府轉變為政府+社會中介組織(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基層自治,公共管理開始強調公共性、公民參與等公益精神。學生參與是高校管理的基礎,同樣,政府治理的社會基礎是公民參與,公共治理強調公民社會、重視公民參與、要求公民精神、鼓勵社會中介組織健康發展,這對高校的學校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公共治理視角下加強和創新學生管理工作,對穩定學生群體、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共治理 學生管理 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31-02
一 公共治理理論
1.公共治理的內涵
公共治理,作為一種新的行政管理的范式轉換,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現已逐漸被各國政府應用于社會管理的社會實踐中。公共治理含義主要包括:(1)公共治理的主體除了政府也可以是私人機構,還可以公私合作。(2)公共治理主張由各種私營部門或第三部門承擔以往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功能,將政府的部分職能轉移給社會。(3)公共治理強調管理對象的參與和合作,注重管理對象的參與性和主動性。(4)公共治理主張政府在管理社會事務方面可以而且應當擁有多種手段與方法。
因此,我們可把公共治理理解為:公共治理是政府與多種公私機構共同管理社會,以市場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為共同利益,并且政府在管理社會事務時可通過多種方式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新型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模式。①
2.公共治理的社會基礎——公民參與
治理是對管理的揚棄和對行政的深化。公共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公私界限,通過政府與社會、公共部門和私人機構共同行使公共權力,強調合作,最大限度地增進和實現公共利益。公民參與是其存在的社會基礎。②
3.公民參與對公共治理的重要性
公民參與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公共治理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從政治上看,公民參與可對公共權力和政府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避免“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和“社會失靈”等由于權力擴張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對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從經濟上看,公民參與可讓市場更有活力、經濟主體更加自由,這有
利于市場主體的完善以及經濟主體的利益訴求和權益維護,彌補政府無暇顧及的市場空白,是經濟現代化驅動的綜合動力之一。從文化上看,公民參與有利于“公民社會”、“法制觀念”的形成,對各種新的需求和機會做出迅速反應,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組織方式、制度安排等各個領域,承擔新職能,積極引導社會發展的潮流。
二 目前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滿意度調查及結果
1.溫州醫學院學生滿意度調查案例研究
2.調查結果
就調查結果來看,溫州醫學院向來以友好校園的形象示人,在校園里學生有安全感并能得到幫助。學生對校園安全的滿意度極大地肯定了這一看法。在學生滿意度調查的16個項目中,有11個項目的滿意度超過了美國同類院校的相關數據,僅有5個項目低于美國同類院校的數據,這5項分數較低的調查項目均是學生自主權益不能完全表達的項目,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學生自治”精神缺失。學生自治制度在國外大學比較流行。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在推進選課制時,就有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接受成敗,自我管理的意思。④ 復旦大學李登輝校長管理學校時,曾提倡“師生合作”。⑤ 而對于學生而言,則“提倡學生自治”。當初的復旦學生,維持校內治安,還自理膳食,自辦各類義務小學、合作銀行、平民學社等,直接為社會服務。學校倡導這種精神用意深遠,目的是讓學生將來置身社會,能時時處處都顧全大局,任勞任怨,努力奮斗。但是這種學生自治精神無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實行的。它要求學校管理者敢于放手,學生具備良好的素質,學校有嚴明的校風和規章,教師有強大的模范力量等。但是,所有這些都與教育實踐互為前提。
第二,高校學生管理體制存在障礙,學生參與學校事務渠道不暢。我國高校在制度設計方面側重于管理和規范。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上舊觀念的思想慣性,政府將學校與大學生的關系定義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基于這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上建立起來的相關制度存在嚴重的弊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們真實想法的反饋。校園內,學生們自主參與學校事務的渠道很少,只有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和向學校申訴等。但事實上,這些渠道在我國當前的執法和管理水平下,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管理的路徑
1.培育“治理”學生管理文化
治理理論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強化自主意識。但根本在于營造校園文化,以文化管人,實現學生管理的“治理”精神。目前,多數學校對于學生的管理是直接性的管理行為和強制性的管理方式,但是這種管理在實踐中被證明是粗放而低效的,治理理念的管理意味著管理需要以間接、柔軟的行為方式來對學生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對學生行為的軟約束,而這種軟約束主要是通過校園文化來實現的。⑥ 校園文化的管理理念的實現途徑則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學生在這種理念統領下,感覺身心是輕松的、校園管理是柔和的。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主體精神能得以充分的發揮,其個性也能得以自由展示,學生能夠在自我意識引導下、在自我約束中實現自由發展。這正是今后各高校所要追求的主體價值之一。
2.學生事務管理的民主化
民主化的學生事務管理的本質在于平等地對待學生,保障學生權益,支持學生參與校政。學生的校政參與也稱“學生參與”,是指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關于學生參與學生事務,筆者認為,關于學生的許多事務應該盡量由學生負責參與。這些事務主要包括學生紀律、學生生活和咨詢服務等。學生紀律管理是學生參與中典型的方面,借助旨在促進學生自律的“榮譽準則”和有眾多學生參與的學生紀律委員會,許多高校的學生實際上負起了學生紀律的主要責任,學生事務處處于輔助性的行政業務支援地位。在學生生活方面,許多高校學生生活服務的大部分事務是由學生會承擔的。學生會活動的內容和作用在于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組織開展學生課外活動、代表學生參與校務、與社區聯系提供社區服務計劃。此外,它還根據自己的章程在學校內部發揮管理、協調自律的作用。在咨詢服務方面,學生可以參與新生接待與入學定向指導,住宿安排與住宿生活指導、學術問題等。
3.建立大學生參與訴求表達機制
筆者認為,參與訴求的表達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完善:(1)建立聽證制度,是大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尤其是參與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事項的決策。(2)建立校務公開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有針對性地公開有關校務,如招生、新生收費、畢業生就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各類獎學金和榮譽稱號的評定等。(3)完善大學生自治組織建設。幾年來,各高校中越來越多地涌現出大學生自治組織,學校也日益重視學生的自治組織。但是,學生自治組織的規范性、運作的科學性、模式的有效性仍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大學生自治組織,使其作用有效地發揮出來仍是高校學生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注 釋
①任維德.公共治理:內涵 基礎 途徑[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
②劉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
③韓玉志.現代大學管理:以美國大學學生滿意度調查為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④舸昕.從哈弗到斯坦福——美國著名大學今夕縱橫談[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182
⑤刊登于2005年9月1日“復旦校刊”百年校慶專刊。
⑥李榮華.論“無為而治”的高校學生管理[J].求實,2009(S1)
參考文獻
[1]趙軍山.大學生維權誤區與對策探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2]孫磊.試論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引導語匡正[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73)
[3]蔡國春.中美高校學生事物管理模式比較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4]蔡達峰.大學:為了學生與社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