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密爾作為近代英國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功利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對何為幸福有著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不同的解釋,本文通過對密爾功利主義幸福觀和自由主義幸福觀的解讀,得出:追求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便是二者共同的幸福倫理。因此,不論從“功利”出發,還是從“自由”出發,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聯系在一起才最幸福。
【關鍵詞】密爾 功利主義 自由主義 幸福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43-02
一 人性——密爾功利主義的幸福倫理訴求
功利主義是標榜“實際功效”或“利益”便是人們道德行為標準的倫理學說。羅爾斯曾指出,“在現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占優勢的一直是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①密爾的功利主義是在邊沁功利主義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他們都承認“功用”是道德的基礎,承認幸福與快樂感、不幸福與痛苦感的必然聯系,不過密爾在繼承的基礎上對邊沁的功利主義特別是對他的幸福觀進行了修正和改良,從而使其功利主義具有了一些人性色彩。這表現在以下幾點。
1.密爾認為功利主義訴求的“幸福”應是高質的非動物性的幸福
在邊沁看來,幸福的全部意義就是快樂,認為“快樂本身就是善,撇開免卻痛苦不談,甚至是唯一的善”,②并且這種快樂的來源往往是物質層面的,即物質的快樂或利益的得失所引發的生理感官的快樂。同時,“邊沁……認為……每個個體都要積極行動起來,追求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幸福。”③可見,邊沁的幸福倫理就可以表述為生理感官的快樂就是幸福,趨樂避苦就是個人行為的道德標準。
密爾也承認獲得快樂便是幸福的全部意義,但他認為的幸福是把快樂進行“高等”與“低等”質的區分的幸福,是人性而非動物性的幸福。認為精神快樂比肉體快樂更快樂:“理智的快樂、感情和想象的快樂以及道德情感的快樂所具有的價值要遠高于單純感官的快樂。”④強調“做一個不滿足的人勝于做一只滿足的豬;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于做一個滿足的傻瓜”。④正因為快樂有質的差別,所以,“密爾認為功利主義者即可以主張對各種可欲的快樂作道德上的選擇。人們可以滿足于低等的快樂,但這種滿足并不等同于幸福,只有依靠良心、情感和自尊心擇定的快樂,即使并不滿足,才堪稱是幸福的”。③
2.密爾贊同功利主義的“幸福”不是行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員乃至全社會的幸福
“理性的人之所以善待他人乃是因為他認識到受惠者的回報對他有利。社會生活中的人類要彼此相助實現自己的需要,且開遁的人覺悟到只有合作精神才能保全自我利益。”⑤邊沁認為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利益,認為“當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時候,凡是對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貢獻,不管對自己以外的全體幸福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他都會全力追求,這是人性的一種必然傾向”。因此,邊沁反對個人利益讓位于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強調個人幸福是他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超越,顯示了他強烈的個人功利主義價值取向。
然而,較之邊沁,密爾不僅關注行為者本人的幸福,更把眼界投向了與行為者相關的人的幸福、全人類的幸福乃至有感覺的生物的幸福。如他所言“我必須重申,構成功利主義的行為對錯標準的幸福,不是行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員的幸福”,④要求行為者在他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之間,“應當像一個公正無私的仁慈的旁觀者那樣,做到嚴格的不偏不倚”。④主張通過教育和輿論來培養一種使每一個人在內心把他自己的幸福與社會整體的福利牢不可破地聯系在一起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品性。這深刻揭示了密爾功利主義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懷,顯示了其社會功利主義價值取向。
二 個人自由——密爾自由主義幸福倫理的內核
從自由主義出發,幸福是什么?密爾的回答是“幸福即可能地做你自己”。⑥“可能地做你自己”正是密爾自由主義對幸福的理解,同義詞是“個人自由”。至于“個人自由”為何等同“幸福”,答案在于個人自由是個性自由發展的基礎,“個性與發展乃是一回事”,況且:“只有培養個性才產生出或者才能產生出發展得很好的人類”。⑥他認為個性的自由發展就個體而言就是個人幸福:“沒有自由,我們就不是我們自己,甚至不能找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而幸福即可能地做你自己”;⑥就全人類而言就是人類幸福的一部分;“凡在不以本人自己的性格卻以他人的傳統或習俗為行為的準則的地方就缺少著人類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所缺少的這個因素同時也是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中一個頗為主要的因素”。⑦如何才能實現“可能地做自己”,如何才能幸福,密爾自由主義的幸福倫理給我們做出了如下指示。
1.訴求不妨害他人的個人自由符合自由主義幸福的前提
密爾認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應當保障個人自由。他擔憂在不自由的社會中,人們的自由可能正被日益強大的社會權力所吞沒:“當前世界上還廣泛地有著一種日益增長的傾向,即要把社會凌駕于個人的權力不適當地加以延伸,用輿論的力量甚至用立法的力量,強化社會權力,削減個人自由,他認為這種傾向是一種‘禍害’,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⑧于是他特別強調人們有權在一定范圍內決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社會和政府不應試圖去剝奪人們的這種自由,不應試圖阻撓人們為取得這種自由所作的努力。
當然,密爾絕非單方面反對社會權力對個人自由的侵害,他也允許社會對個人自由在涉及危害他人時的限制,“一個人的行為只要不妨礙他人,就應有完全的自由,但當他的行為妨害了他人,這個行為就被排除在自由的范圍之外,而被放進道德或法律的范圍之內了,社會就有權干涉他的行動自由。”⑨顯然,密爾的意思是個人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只要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去追求個人的自由就是幸福。
2.承擔保衛社會及其成員免受妨害的義務是自由主義幸福的重要內容
倘若不妨害他人而追求個人自由僅僅是幸福的前提,那么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呢?密爾認為個人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還應承擔義務:“每人都要在為了保衛社會或其成員免于遭受損害和妨礙而付出的勞動和犧牲中擔負他自己的一份(要在一種公正原則下規定出來)。”⑦在密爾看來,這一義務理應是一種對個人的道德規約,人們應努力盡到這一義務,而且應盡可能為他人的好處而無私效勞:“毫無疑義,為著促進他人好處的無私效勞絕不是需要有任何降減而是需要有大大增加的”。⑦反之,社會就應做出懲罰:“如果他不論是個人或者是集體地違犯了為保護其同胞所必需的規律,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時,他的行動的罪惡后果就不是落在他自己身上而是落在他人身上;而社會作為其全體成員的保護者就必須對他施以報復,就必須為著明白的懲罰的目的而給他以痛苦,還必須注意使這種懲罰有足夠嚴厲的程度。”⑦
由此可以看出,密爾認為的自由主義的幸福不單是不妨害他人前提下追求個人自由獲得的幸福,更是個體在承擔保衛社會及其成員免受妨礙的義務中所獲得的幸福,這是自由且幸福的重要內容。
三 功利與自由,追隨哪個更加幸福
據前文的梳理,我們已明白從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出發,密爾對幸福做出了不同的解釋,不過功利與自由,追隨哪個更加幸福?或者說密爾更提倡功利主義的幸福倫理,還是更在乎自由主義的幸福要求?盡管學術界對密爾是功利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存有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密爾的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并非是孤立和對立的:“他把功利主義的原則與自由主義的原則成功地融為一體,從而使得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有了相當牢固的親緣關系。在密爾之后,任何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批評功利主義的人都不得不考慮密爾的特殊貢獻”。⑩在兩者的關系上密爾把功利主義作為自由主義的基礎,“的確,在一切道德問題上,我最后總是訴諸功利的。”⑩
既然二者是親緣關系,且功利為自由的基礎,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的幸福倫理也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密爾改造了邊沁的功利主義,賦予個人幸福以精神內涵和社會價值。同時又改造了傳統自由主義,將個人與國家的對立拓展為個人與社會的協調,實現了個人自由與為他人和社會免于妨害而盡義務的統一。這就體現了功利主義訴求個人的高質幸福與他人和社會的幸福的一致性、自由主義訴求個人自由的幸福與社會發展的幸福的一致性。二者都關注自我幸福的同時也關注他人和社會的幸福,把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這就是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幸福的共同訴求。因此,功利與自由,追隨哪個更加幸福的問題便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不論從功利主義出發還是從自由主義出發,我們都能感受到密爾的幸福倫理就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所以,不論從功利出發,還是從自由出發,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聯系在一起才最幸福。
注 釋
①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1
②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時殷弘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51
③舒遠招、朱俊林.系統功利主義的奠基人——杰里米·邊沁[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38、161
④約翰·密爾.功利主義(徐大建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0、17
⑤斯馬特、威廉斯.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牟斌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8
⑥喬治·邁爾森.密爾與論自由(王靜譯)[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77、81
⑦約翰·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68、92、93、98
⑧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00
⑨顏德如.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268
⑩李強.自由主義[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12、9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