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對象的確定,關系到一門學科的獨立與成熟。關于教育學研究的對象有教育、人、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教育事實等。新時期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在界定教育學研究對象時,首先應明確它的前提,即作為“教育原理”意義上的“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然后再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教育學 研究對象 綜述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52-02
一 對教育學研究對象研究情況總結的必要性
“只要是一門學科,最根本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象與方法。如果說還有第三個方面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體系。”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肯定也需要滿足這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中最基礎的就是研究對象,所以對教育學研究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很有必要。華東師范大學陳桂生教授也認為:“任何一門學科是不是能夠成立,最起碼的條件是,看它是否有專門的研究對象。”翻開教育學方面的書籍,幾乎每一本都有關于教育學的定義,這些定義各不相同,會讓人覺得教育學有不同的研究對象。而能否對研究對象作出科學并準確的定義是衡量一門學科成熟與否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關于教育學研究對象的認知和總結還是很有必要的。
二 有關教育學研究對象的代表性觀點及評析
現今有關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探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總結出如下五種主要觀點。
1.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凱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學》中提到:“教育學的對象就是青年一代的教育。”巴拉諾夫等人編著的《教育學》中也指出:“教育學是以人的教育為其對象的唯一科學。”我國學者也有持上述觀點的,如焦文龍在其著作中就講到:“教育學的特定的研究對象就是教育。”
將教育學定義為一門研究教育的學科,這種表述是可以的。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專以“教育”為研究對象,這在理論上是說得通的,關鍵在于不只是教育學,還有其他很多學科也將“教育”作為其研究對象,如一般的哲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化學、倫理學等,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通常也包括了“教育”。如此一來,教育學就失去了自己獨有的特征,無法跟其他學科區分開來。因此,把“教育”作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也就變成了同義反復,實質上并未明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2.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
在《教育之基本原理》中,著名心理學家兼教育家桑代克指出:“教育學研究人類各個人及其全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教育學必須研究人類本身及世界的任何方面的改變,因為教育學須能供給有效的意見,使人們知道改變人們本性以適應新的環境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中就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兩個都涉及人,教育屬于一種高級的社會活動,是只有人才能實行和參與的,這就決定了教育學研究的對象中必然有人這一要素。但研究對象中包括“人”這一要素的學科同樣有很多,這就與上一觀點殊途同歸,使教育學無法真正區分于其他學科,這也會使教育學獨立的學科地位受到影響。
3.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
筆者在對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研讀的基礎上,發現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教育現象”曾是一個主流的趨勢,居于主導地位。《辭海·教育心理分冊》對教育學的定義就是:“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解釋教育規律的學科。”華東師范大學金一鳴教授在《教育原理》一書中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教育現象,把教育學的研究任務定義為把握教育的規律,其目的是指導教育實踐。安徽師范大學劉偉芳老師在對教育學研究對象做出大量歷史性考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能夠被反映為有價值的教育一般問題的教育現象乃是教育學(或更確切地稱為教育學原理)的研究對象”。
然而,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教育現象”顯得過于概括,人們往往無法真正了解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現象。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教育現象”無不妥之處。但如今學者們有關教育現象的理解和定義還遠不夠細致和規范,對其的研究程度也不夠深入,若教育學將其作為研究對象,便很難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此外,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也并非能把所有的教育現象都囊括在內,教育現象屬于客觀存在,它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人們在教育實踐中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時,我們很難將其定義為教育現象。即使意識到教育現象的存在,研究者對其沒有研究興趣,它也不可能成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4.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
日本學者村井實在《教育學的理論問題》一書中,曾對教育學的對象進行了較全面和系統的分析,得出了教育學的對象是“教育問題”的結論。在將“教育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產生了各種問題之后,國內學者也開始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轉移到“教育問題”上來。如陳桂生在《教育學研究對象辯》中就如此說道:“如果要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有一個一般的回答,還是以采用‘教育問題’的表述最為恰當。”筆者認為,將“教育問題”設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在“教育現象”觀點基礎上的又一次發展。杜時忠先生認為:“教育問題才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理由是科學研究并不始于現象、事實或存在,而是始于問題。”
把教育問題作為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學者認為,教育學要研究教育的基本問題,即最一般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為七個方面: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質)、為什么教育(教育目的)、誰來教育(教育者)、教育誰(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用什么方法教育(教育方法)、用什么形式來教育(教育組織形式)。這七個基本問題也就構成了教育。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只是簡單地將教育的七個基本構成要素羅列了出來,并沒有表現或繼續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沒有相關聯系的孤立要素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從思維方法上來看,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確立為“教育問題”還停留于對象性思維上,只是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分割成單一的構成元素,將這些構成要素簡單相加得出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除此以外,關于“問題”的定義也是多重的,這也容易導致歧義。所以,將“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其表述還不夠全面、清晰,容易引起爭議。
5.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事實
在教育學史上,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還曾定義為“教育事實”,產生于德國的“描述教育學”派,法國實證主義學派就曾主張該觀點。如菲舍爾采取實證與現象學方法,從客觀的角度對教育事實加以研究和說明,嘗試在經驗的基礎上確立嚴謹而科學的教育學體系。洛赫納在《德國的教育科學》一書中進一步發展了描述性教育學思想,舍棄了其中規范性的成分,而發展純認識的價值中立的教育科學。他指出,只有對教育事實作了純真而充分的描述,才能確切把握“教育是什么”。
從上述觀點中不難發現,將“教育事實”作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育學朝著更科學的方向發展,但如此一來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體系,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所涉及的問題不僅是事實方面的,還包括價值、規范類等層面的問題。在教育實踐中不可能做到絕對的情感中立,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就不能只依靠描述和實證實驗的量的研究,還需定性的、質的研究。
三 對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反思
在對上述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各種代表性觀點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若要探討什么才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首要任務是確定是在什么意義層面上講教育學。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學、心理學等經驗學科逐漸產生并發展,它們都在以自己學科獨有的視角與研究方法來審視教育學,教育學不再是赫爾巴特式的近代意義上的“大”教育,而是日漸分化成一門具有龐大分支學科的學科群。有關教育知識的學科經歷了由一門教育學到多門教育學科的發展過程,教育學發展到了教育學科群的高度。
20世紀60年代,終身教育思想提出并逐漸變成了現實,“大”教育學所揭示的一般原理、基本觀念和工作原理就不再反映事實指導實踐。如此說來,近代意義上的教育學已經終結,存在的只是“教育原理”意義上的“教育學”。而在這種情況下考慮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就需要重新界定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前提,因此,對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探討還應在上述五種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與綜合。
參考文獻
[1]唐英、瞿葆奎.教育科學分類:問題與框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3(3):6~7
[2]郝文武.教育學研究對象新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62~165
[3]桑代克、蓋茲.教育之基本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4]金一鳴.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劉偉芳.我國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歷史考察與現時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5(13):3~6
[6]周雁.教育學研究對象探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7):13~15
[7]陳桂生.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J].江西教育科研,1995(3)
[8]杜時忠.教育學研究什么[J].教育評論,1999(3):6
[9]劉仲全.教育學對象觀述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6~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