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和穩定增長的居民收入促進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社會急需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導游人員。本文探討了組織我校學生參加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及學生就業出口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導游人才培養 就業實踐 學生就業出口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62-02
一 引言
旅游業一直以來被稱為無煙工業和朝陽產業。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必然帶動旅游接待事業的大發展,旅游接待規模在不斷擴大,旅游服務層次也不斷提高,導游行業崗位對導游人員素質和技能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
從我國持證導游的級別來看,不同級別的導游人員構成比例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持證導游為60萬人,其中,中級導游2.4萬人,高級導游1400人,特級導游27人,其余均為初級導游。從我國導游隊伍的學歷結構上看,工作在第一線的導游絕大多是以高中、中專學歷為主,本科以上的高學歷人才僅占19%,外語類導游的學歷要比中文(普通話)導游略高,但大專以下學歷仍占52%。而且,導游隊伍語種結構單一,大多數都是普通話導游,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導游相對不足且有著較大市場需求,韓語、泰語等一些亞洲周邊國家的外語類導游十分奇缺,而這些小語種導游正成為中、高級導游中的一支日益壯大的力量。可見,導游行業崗位缺口相當大,中、高級導游的需求更是空前高漲,云南省乃至全國都急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職業技能強的、高素質應用型的中文導游和外語類導游。
二 導游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踐教學
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成績合格的考生將獲得由國家旅游局統一印制核發的導游員資格證書,該證書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含金量比較高,因為只要取得了該證書就表明持證人取得了步入全國旅游行業、從事導游工作的資格。
緊密圍繞資格考試這一有利抓手,我校在組織培訓和教學實施方面努力構建“就業導向、能力主導、三維滲透”的導游人才培養模式。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滲透與融合來實現導游人才的全面打造:首先準確快速把握和定位培養目標市場,強調以旅游行業市場需求和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出口為導向,不求培養旅游“全才”和“通才”,而是著力于為學生精要講解導游資格考試主干課程及相關理論知識,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突出以實用的職業能力訓練為主導的實踐教學,同時輔以全方位滲透的綜合素質培養與養成。下面就培養目標的實現概述如下。
1.以旅游行業市場需求和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出口為導向
從本質上講,導游工作是一門應用型和實踐型較強的職業,加之21世紀導游工作面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各旅游行業對導游人才的選拔也越加嚴格和苛刻,毋庸置疑,這對培養高素質導游人才的高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首先我校根據旅游產業發展趨勢深入了解我國旅游市場的需求,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確定新形勢下實用型導游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堅持“教最新的、學有用的;必須夠用、學以致用”的原則,有針對性地、科學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突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與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其次我校從滿足企業人才規格需求和招聘用人單位要求入手,結合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與標準積極開展教育和培訓,在教學實踐中著重突出職業綜合技能和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同時將職業道德、企業文化教育等重要內容滲透到每門課程的講授與學習中。
2.突出以職業能力為主導的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最能反映導游人才培養教學特色的就是實踐教學,這不僅充分顯示了導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高度結合,而且還是“學生”身份向“導游”角色轉變的過渡階段,也是促進人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并順利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指導方針,注重“教、學、做”一體化,重視實踐操作,努力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導游理論知識體系要求,突出職業綜合技能的培養與發展。因為知識是可以傳授的,而能力是靠訓練的。所以,在時間分配上,應努力將校內外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相結合。比如,輪流開展課堂學習以及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實踐訓練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通過從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過程,這不僅使學生從實際經驗中檢驗并掌握了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幫助學生為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奠定了扎實的實踐基礎,并初步具備了導游工作所要求的綜合實踐能力,逐步掌握了適應未來崗位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在校內建立各種導游培訓設施,如多媒體教室、模擬導游實驗室、禮儀和形體訓練室等;另一方面在校外與幾個旅游景點和旅行社建立合作關系,在相應課程內容授課過程中和結束后,定期安排學生去進行實地訓練和頂崗實習。
在知識內容的傳授方式上,打破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堅持“師生互動、實踐為主、突出技能、交流溝通”的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和案例式教學方式,努力探索建立多渠道的獲取式教學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并以此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如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核心,以構建師生與生生互動式課堂為目標,創立學生參與、能力主導、加強信息化教學的教學課堂,從而體現了注重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精髓。簡言之,針對不同考試科目的特點以及學生個性化的差異,主要采用四種方式進行課程知識講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以能力為主導、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雙管齊下的雙元強化方式;(2)由教師精要講解輔導、發放考試大綱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更多利用網絡作考前答疑、學生參加模擬考試等四個環節構成的自學輔導方式;(3)教師盡可能減少課堂講授的比重,更多采用師生互動交流的強化訓練方式;(4)教師精講難點和重點,學生更多地參與培養實踐運用能力的“精講+實踐”活動。
3.輔以全方位滲透的綜合素質培養與養成
在導游人才培養過程中,我校還針對導游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作出調整,努力以全方位、立體化、滲透式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導游人員應具備的綜合素質,使其適應行業發展的新需要。這是因為,導游工作的特點及其旅游活動過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導游人員不僅應具備嫻熟的導游業務技能,如較強的職業意識與職業常識、語言表達和溝通交際能力、合作與管理的能力、規范服務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特殊問題處理能力、應變能力等;還要具備扎實的人文科學基礎、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較為厚實的理論涵養,如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觀察力、分析力、創新力、審美能力以及豐富的歷史、社會與科技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等。
三 該模式實施應用情況
近年來,受高校擴招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而導游,特別是中、高級導游和領隊這一類的職業卻能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如今,考取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證已成為越來越多在校大學生的考證熱點,許多學生都趕在畢業前考取導游資格證,為就業增加一個選擇。
為此,我校以職業資格考試為背景,鼓勵學生踴躍報名參加相關培訓,力爭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考取導游資格證,既幫助學生掌握從事導游工作的相關職業技能,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形成對其未來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還大大縮短了學生就業的適應期,為他們今后從事導游工作或是旅游行業其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就業基礎,使得我校部分學生畢業后立即就能上崗就業。
實踐證明,近年來,我校部分選擇從事導游工作的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表明,我校培養的學生以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上手快、作風樸實、能吃苦耐勞等特點而深受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和重用。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校所構建的這一模式對于學生畢業后迅速就業上崗工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 結束語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旅游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以上,人才短缺和市場需求的激增勢必將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擴大化。為積極響應國家旅游局向高校提出的導游人才培養要求,并推動云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我校的總體思路是,依據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科目所規定的培養對象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著眼于培養符合社會和旅游行業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導游人才。這不僅是旅游企事業單位用人的原則和標準,也是高校本身適應市場競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培英.試論我國高校導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6(1)
[2]譚杰.基于創新旅游人才培養視野下的德育工作探討[J].黑河學刊,2011(2)
[3]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