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教學中要激勵、鼓舞、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教師只有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獨到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激勵 探索 創新 大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0-01
一個國家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國際舞臺提升民族地位,應首推文化,打造文化軟實力。而文化源于教育培養,我國把教育載入國策,高度重視學校教育。21世紀通信手段打破了傳統文化交流的界線,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力為學生獲取知識文化創造了更好的學習環境。
一 教師方面的引領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教育與現實需求之間的供給關系,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同時,教師要注重教育培養學生,不僅是為傳授專業知識而教育,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正確認識自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工作中面對挑戰。其次,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鍛造自信、堅韌、樂觀、不屈、豁達,積極面對困境的優良品質。再次,在工作之余多學習,不斷拓寬知識面,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興趣與愛好的培養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學教學以教好專業學科知識為目的。傳統的照本宣科,一味照搬抽象的演繹論證,而不講根源背景、演化與應用,就會讓學生不知所云,倍感枯燥。將大學教育僅看成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大學是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環境,開發學生的潛力是較為重要的一環。
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發展中要追求的目標。但由于目前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缺失。在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中開發創新思維是關鍵。因此,重視并搞好潛能開發,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二 學校方面
學校對于教師及學生的培養管理具有重要的責任和義務。首先,學校應建立科學、開放、公平的管理機制,為教師和學生在生活上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教師在工作中人性化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教師建立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以便高效完成個人不能實現的目標。此外,學校還應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以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健全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管理理念,定期給予教師到教育發達省市進修的機會,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感受。
三 個人方面
大學生自身要認清目前的人才競爭環境以及就業壓力大的關鍵所在。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學會自主管理,依據學校的各項紀律制度,增強自我發展意識,進行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學生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要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在教育教學中能根據自身情況,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學習管理模式。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各種積極因素,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推動學生的自由成長和全面發展,是對人性的喚醒與尊重,對人的潛能、智慧的發掘和信任。所以在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這是一種多元化的管理。發揮學生的自主自律意識,促進校風的優化。特別是道德方面素質較高的學生,我們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讓他們現身說法。這些“小老師”要成為優秀的“小老師”,要完成對同學們的授課,首先就得全面掌握有關知識,因此他們必須以身作則,充分解決問題,促使他們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四 社會方面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人類在豐富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共同創造新文化。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工作、學習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也給每一個人創造了充分展示才智的機會。社會各行業應充分重視聘用新時代的大學生,關心和支持教師、學生的工作和生活,高度重視教育。社會現實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經濟建設更需要的是人才,培養人才的主心骨是提高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工作中,盡量減少以追求高職高薪為目的的想法,學生參與校內補課及課外輔導,更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和支持。同時國家在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目標,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己任。政府應引導社會輿論對教師的評價由單一型向多樣化發展,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政府應鼓勵學校加強與社會各行業各機構的合作,提供經費支持等相關的服務,及時把人才推入市場,解決“用工荒”、“就業難”的問題。
總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靈魂。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新時代的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必須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探索新知識的方式,將其培養成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智力基礎和思想保證。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