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次浪潮,其改革焦點在于以下三個方面:教育分權化、校本管理(去規章)、學校選擇。本文對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簡析。
【關鍵詞】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教育分權化 校本管理 學校選擇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2-01
教育管理作為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起源于二戰后在美國興起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其他國家的教育管理理論都是在美國教育管理理論運動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美國在教育管理這一學術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 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三次浪潮
美國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遲于教育改革,是在教育改革中發現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對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才推動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經歷教育改革第一次浪潮,認為學生學習成就低下的原因是教師素質低下,問題在于教師本身。政府自上而下為教師制訂各種標準與規章,提高對教師的要求。然而,學區、學校和教師機械被動式的回應使有關法規未能帶來顯著效果。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州政府、學區和學校達成“交易”:州政府放棄某些教育權力,以換取教師、學校領導、學校和學區更多地承擔教育成敗的責任。這意味著教師不再被看成“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政府意識到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放權問責”成為改革的基本思想,促使“學校選擇”成為政府采取確保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中,“放權問責”思想進一步發展,表現為“去規章”:只有當權力落到恰當層面,學校才能得以改進。第三次改革浪潮通過“高利害考試”核定學校效能與改進情況,并將之與獎懲制度聯系起來;“高利害考試”即是“去規章”的評價。
二 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之焦點領域
綜上所述,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焦點在于以下三個方面:教育分權化、校本管理(去規章)、學校選擇。
1.教育分權化
教育分權化是后兩者的基礎,把教育財政責任轉移給地方政府、社區或家長,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資源使用的效能,促進民眾對教育的認可和接受并贏得更多的地方對中央政府的支持,賦予教師與校長有關權力以激勵他們改進教育質量,增強各地各校的競爭性以增加教育創新的動力。美國在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州的教育管理權逐步向地方學區下移,學區部分教育管理權逐漸向基層學校下移。
2.校本管理(去規章)
校本管理是教育分權化的一種形式,把學校當做教育改進的首要單元,重新配置決策權以推動和維持改進。校本管理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已出現,1986年美國全國州長協會承諾州政府將放棄大量常規教育管制權,校本管理實踐真正開始。美國校本管理初期實踐有三種代表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長主導)、專業人員控制模式(教師主導)和社區控制模式(家長或社區人士主導),改革重點皆在于校內權力的重新分配。實踐使教育界認識到校本管理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1)學校由外控式管理轉變為民主式自我管理;(2)學校被授予自主權的同時也承擔對等責任,并加強對其問責;(3)校本管理的成功通過學生學習結果的改進來反映。這促使新版校本管理模式——特許學校問世。受績效合同制約又受家長投票評價的特許學校辦學失敗率很低,政府推動特許學區,為特許學校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特許學區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傳統教育管理體制格局,標志著美國校本管理新里程。特許學區的學區中心是把門者,負責審核特許學校開辦;是中介者,為學校提供各種服務商;是供應者,為學校有償提供服務;是半個評估者(另半個是家長),代表學區對學校辦學狀況做階段性評估。特許學區下的特許學校具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具備更多市場化特征,其改革焦點更集中于學生學習成就的改善,學區與學校更趨于伙伴關系。
3.學校選擇
學校選擇是教育分權化之下政府保障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根據丹·戈爾德哈伯和埃里克·艾德的觀點,學校選擇泛指任何用于打破學生居住地與就讀學校所在地之間關聯、旨在降低傳統公立學校地理位置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學校選擇是一場基于市場的教育改革。弗里德曼把市場經濟可能性觀點擴展到教育領域,為學校選擇奠定理論基礎,并提出教育券的思想。家長與學生的選擇權是教育券的核心和基礎,指政府把原本直接投入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按生均單位成本折算后,以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家庭或學生,學生憑教育券自由選擇政府認可的學校就讀,不受學區限制;教育券沖抵全部或部分學費,學校憑券到政府兌換教育經費。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出臺教育券計劃,20世紀80年代末學校選擇運動受到廣泛支持并形成氣候。基于市場的學校選擇意味著部分公共教育經費流向私立學校,這是美國教育經費體制的大突破,促使學校領導者行為方式的改進。
參考文獻
[1]馮大鳴.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圖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