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思維、自然地理、習語、宗教文化等四個方面來探討英語文化在翻譯中的失落和不達。
【關鍵詞】英漢翻譯 翻譯文化 失落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5-01
翻譯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積累掌握文化知識,了解背景知識對翻譯者來說十分重要,它對保證譯文質量,促使譯者忠實、準確地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風貌等助益匪淺,反之,則易造成文化意義的喪失或不達。
一 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文化差異和文化意義的不達
由于英漢語言各自的發(fā)展歷史的不同、環(huán)境的差異,所以英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內向的、辨證的、主觀的、整體的;英國人的則是外向的、分析的、客觀的、具體的。孔子曰:“吾日三省吾心”,思維活動對內;英國人則講:“out of sight,out of mind”,思維對外;中國人身處內陸,取名為“中國”;英國人身處海島,說“above the horizon,above the heaven”(地遠天邊);中國人重主觀,善用人作主語,多用主動語態(tài);英國人強調客觀性,善用抽象名詞和物作主語,多用被動語態(tài)。如:英語里說“self-taught”,譯成漢語是“自學”,而不是“自教”;再如英語說“emergency exit”,在漢語中成了“太平門”,而不是“危急門”。
二 自然與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文化意義的損失
英國是一海島,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與“雨”或“海洋”有關的詞語和短語。如:“as close as oyster”(像牡蠣一樣的緊),譯成漢語卻為“守口如瓶”;“to fish in the air”譯成漢語為“水中撈月”,而不是“空中釣魚”;以上這兩個翻譯,在意義上雖然與英語原文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其中的文化意義在翻譯過程中損失殆盡。在中國農耕用牛,馬主要作為坐騎;而在英國農耕用馬,牛主要作為食用肉的提供,這種相同的文化也反映在語言中,如:“as strong as a horse”,譯為“強壯如牛”;“to talk horse”譯為“吹牛”。
三 英語習語翻譯時的文化意義不達或誤譯
習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包含著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因此習語的翻譯要同時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喻義、修辭,還要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英漢語中有些習語在語氣形式和喻體形象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給人以不謀而合、天造地設的感覺。如:to st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但畢竟英漢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風情習俗、宗教信仰等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習語無論在語言形式上或表達方式上都各有特色。在翻譯中,能譯出本義已相當困難,想要再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豐富聯(lián)想、修辭效果以及民族色彩是很難的,故易出現(xiàn)表層與深層意義的脫節(jié)、意義與形象不能兼顧的問題,英語文化的某些含義便不能表達出來,甚至完全喪失。
四 英語翻譯中宗教文化意義的失落或誤譯
英漢兩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會體現(xiàn)在語言方面。英語中出現(xiàn)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之相應的是在我國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文化。兩種文化在思維習慣上、語言表達形式上、詞匯意象和含義上,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故在翻譯時特別要引起注意。例如: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cd ideas(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i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Anita Pratap)句中的“Tower of Babel”,如果直譯為“巴別通天塔”,對于不熟悉《圣經》內容的讀者來說等于沒有翻譯,因為不知其為何物。“Tower of Babel”出自《圣經 創(chuàng)世紀》第十一章,Babel是城市名,諾亞的后代擬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對他們異想天開的狂妄計劃甚為惱怒,于是變亂建塔者的語言,形成交流障礙而無法合作,最后通天塔因此而沒有建成。現(xiàn)此短語稱為“語言障礙”的同義語,由此全句可譯為:如果我們實行這些輕率而愚蠢的主張,以印度語和其他十五種官方承認的各邦語言取代英語的話,印度就會因語言的紛雜而亂成一團。
五 結束語
總之,在翻譯過程中,雙語對比永遠在思維中進行著。作為外語教學和翻譯者,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兩國的語言及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失落。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