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在從事職業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過程中,一直探索著各種教學方法,一直在尋找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 教學效果最優化 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6-01
一 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各行各業都在使用電腦辦公和處理業務。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看似簡單,但通過整個教學過程可看出,學生對其知識掌握得并不是很好,以至于畢業之際很多學生甚至不能為自己制作個人簡歷。鑒于此,作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師,則應深入思考此問題,改進教學方法。
二 學生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普及以及我國教育的地域性差別,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1.零基礎的學生
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在進入職業院校之前從未用過電腦,對這些零基礎的學生來說,電腦既神秘又陌生,他們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充滿了好奇,他們一般很喜歡這門課程,會很努力地學習,但學習進步相對較慢。
2.經常沉迷于電腦的學生
這類學生一般來自城鎮地區,從小家中就有電腦,而且上中學時,學校也有信息技術課,他們對電腦的使用很廣泛,但他們大都把電腦當做娛樂工具來使用,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知之甚少,而且興趣不大。他們總喜歡在電腦上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理論課上,他們不認真聽課,自認為什么都會,實踐課上,總是不認真聽講,這類學生讓老師倍感頭痛。
3.基礎較好的學生
這類學生在上中學時,學校開設過信息技術課,他們學得相對認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但是,由于計算機課程并不作為升學考試的科目,學生們也迫于升學壓力,對其了解不夠深刻,如他們對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都只是了解淺顯的東西。然而,畢竟是學生,容易有自滿情緒,這類學生在整個班級基礎最好,他們會認為自己很厲害,在教學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對教學內容很不屑一顧。
三 所用教學方法
我教的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相對較差。同時,根據以上學生的特點,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同其他課程一樣,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講課收效不大。幾經摸索,我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收效很好。
1.分組學習法
首先,把以上三類學生按不同比例搭配,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小組之間定期舉辦各種小競賽,評比優秀小組,這樣學生們一起學習,能增進他們的溝通,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2.任務驅動法
由于本門課程涉及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在這兩個環節中都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第一,理論教學。從開學初,就要求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每節理論課前提問,檢查預習的情況,問題應由淺入深,這樣學生可以帶著問題聽課,教師也能把握學生的理解情況,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把授課的知識點融入各個操作實例中,教師解說知識點,讓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的知識點把課堂上的例子演示給全班同學。之后,教師再糾正其中的不足之處,這樣使得課堂學習、思考的氛圍很濃厚,教學效果也好。
第二,實踐教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需要落實到實踐的課程,因此實踐課程尤為重要。實踐課上,教師不能將學生帶到計算機房后把任務一布置,就任其所為。其實,在電腦面前學生的自制力還是很弱的,他們很多會選擇玩游戲,這時就需要教師跟隨指導。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最好的方法是,教師應一直在學生周圍,以便學生隨時提問,如果學生對某個操作產生的問題較多,教師應在總機上給學生們集中解決。
學生們完成作業后,教師要及時表揚,并把好的成果展示給其他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每節實踐課有小作業外,每一章節給學生布置一個綜合性的大作業,大作業要貼近學生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這樣能引導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 小結
本文著眼于低處、細處入手,從我個人實際教學體會出發,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我認為,教育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只要肯努力,善于探索,就有成效。事實上,不管用什么教學方法,如果教育者不用心,不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那都是形式主義。
鑒于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就需要教師多花心思,融入學生,不能只是一味地說教。或者,即使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再具有藝術性,實踐課抓得不好,也是徒勞。在我的教學中,我并非死板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身體力行地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用心學習,勤于思考,循序漸進,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黎杰.大學計算機基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河南省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研究室編.計算機應用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