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西方隱喻的差異的分析,展現(xiàn)它們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隱喻 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 意識形態(tài) 中西方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9-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之重,文化深藏于豐富的語言現(xiàn)象背后。隱喻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語言形式,是一種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法。隱喻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各民族有著很多相通的隱喻,形成了文化上的重合。本文將主要從文化差異看中西方隱喻內(nèi)涵的不同。
一 隱喻中蘊涵的思維方式
在影響隱喻產(chǎn)生的眾多文化因素中,最直接和明顯的是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維方式。西方人注重演繹和分析的邏輯推理,崇尚一種善于分析和偏抽象化、條理化、層次化的思維方式。而中國人更偏向于非邏輯和非抽象的思維方式,它具有重直觀、直覺和頓悟等特征。這種思維在一些形象隱喻化的詞語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蘑菇云”、“虎背熊腰”、“弱柳扶風”等。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習慣于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推理過程,如英語短語“as fit as a fiddle”是身體健康的意思,單從字面上來判斷,對于一個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國人來說,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出這層意思的。因為小提琴的外觀形象并不能給人以健康的感受,也就是說,這種說法不夠形象生動。但小提琴卻可以演奏出流暢圓潤的音色旋律,會使人產(chǎn)生美妙的舒心感受,因此,可以用它來表示健康,這也體現(xiàn)了西方人典型的思維方式。
同時,與思維方式相關的其他心理因素也影響著隱喻化的思維。漢民族和英語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如,在心理結(jié)構(gòu)上,中國人保守、封閉,西方人豪邁、奔放;在性格特征上,中國人克制、內(nèi)向,西方人狂放、外向;在審美情趣上,中國人注重對內(nèi)部世界的反省,西方人強調(diào)對外部世界的關照……
二 從隱喻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來剖析隱喻的文化內(nèi)涵
意識形態(tài)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意識形態(tài)的諸多形式中,宗教信仰對人們思維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漢文化中,幾千年來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人們總是試圖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尋找認識、評論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鑰匙和尺度。方位詞隱喻也是一種常見的隱喻用法,在漢語文化中,以“前,上”來表示過去,如“上古時代”、“前人”、“前輩”;而以“后,下”表示未來、以后,如“后來”、“后人”、“前赴后繼”等。這些用法由來已久,早已成為常用語,人們已經(jīng)意識不到它們的隱喻性。正因如此,才說明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復古懷舊觀念。這和中國人敬老的傳統(tǒng)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信奉基督教,它的原罪思想對西方人影響至深。為了贖罪,只有不斷進取,努力超越現(xiàn)世以解脫自身。因此,西方人用“前,上”表示將來和積極意義;而以“后,下”表示過去、從前的或消極的意思。如“screw up one’s courage”表示鼓起勇氣、“l(fā)ook forward”表示期待、“l(fā)et somebody down”表示使某人失望、“l(fā)ook back”表示回望和回憶等意義,“l(fā)ay behind”表示落后……
佛教在漢文化中的影響也很大,在某些歷史時期甚至威脅到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曾大肆滅佛,就是這個原因。人們常用“活菩薩”、“菩薩心腸”來表示心地善良的人。而在英語文化中,沒有菩薩,只有“God”,人們常用它來表示有影響、有實力的人,而用“angel”表示有愛心、善良的人。
社會價值觀也常體現(xiàn)在隱喻性的用法中。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堅信“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而西方卻看重個人的能力,“individualism”非常風行,他們主張我行我素的“個人主義”。好萊塢大片中英雄們的臺詞常體現(xiàn)這一點,如在《特警判官》中史泰龍說過:“I’m the law.”??梢?,他認為自己就是法律和正義。
三 隱喻內(nèi)涵體現(xiàn)的特定地理環(huán)境
每一種文明都發(fā)源于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地理環(huán)境是人們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的搖籃。中國地理條件優(yōu)越,長期以來,“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觀念已根深蒂固,人們自給自足,安樂于這樣的生活。于是,簡單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一些物件常被應用到隱喻中去,如“力大如?!薄氨康孟褙i”“滄海一粟”等。而歐洲的地理環(huán)境相比較卻惡劣得多,英國四面臨海,土地又不肥沃,種植業(yè)發(fā)展不起來,人們只能寄希望于海洋和它外面的世界,他們以捕魚為生,造船遠渡重洋發(fā)展商業(yè)。在英語文化里,與海洋有關的隱喻性詞語特別多,如“ocean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的意思。與“滄海一粟”相對應的詞語是“a drop in the ocean”……
綜上所述,隱喻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中。中西方隱喻的差異體現(xiàn)出諸多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差異既體現(xiàn)出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王永紅.從漢英時間隱喻之異同看隱喻與文化的關系[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1(4)
[3]施亞波.英漢比喻中的文化因素[J].寧波大學學報,20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