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哈姆萊特是一個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有著豐富復雜、矛盾統(tǒng)一的性格內(nèi)涵,這部偉大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審美與闡釋空間,是西方文學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
【關鍵詞】哈姆雷特 人文主義 悲劇意味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82-01
作為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吸引著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讀者。在莎士比亞眾多的作品中,《哈姆萊特》無疑是其戲劇“王冠上一顆最燦爛的金剛鉆”,一直以來被譽為莎士比亞的巔峰之作,是英國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資產(chǎn)階級文學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亞將這一古老的歷史故事賦予了新時代的思想內(nèi)容,以人文主義的思想對時代矛盾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莎士比亞通過哈姆萊特的形象,對當時英國的人文主義思潮作了高度濃縮和提煉,召喚、思考、展現(xiàn)了人性的本質特征,這正是《哈姆萊特》的永恒魅力所在。
主人公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卻在大學里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他曾經(jīng)是一位對一切都抱有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高貴的丹麥王子,他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對人的價值與尊嚴有著深刻的理解,希望用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莎士比亞借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莉亞之口這樣描述他,說他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目的一朵嬌花;時代的明鏡、人倫的典范、舉世矚目的中心”,幾乎人類所有崇高而有價值的東西都在他的身上有所體現(xiàn),他是靈魂極其深刻、感情非常豐富的形象。
現(xiàn)實的一切對單純的他來講,都如理想中那樣的完美:父親是一個理想、英明的君主,治國有方、深受丹麥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父親與母親葛特露相濡以沫、情深義重;他與女友奧菲莉亞之間有著高尚純潔的愛情,與周圍的朋友有著真摯的友誼,甚至他不愿讓朋友和臣子們稱他為“殿下”。他同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他的腦海中,整個丹麥、整個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都好像受到了上帝的眷顧與憐愛,使上帝不得不把愛的光輝撒向人間、散落到每個善良的人身上。理想中的一切,讓哈姆萊特堅信人性是善良的,丑惡始終會被善所驅除,人類始終會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他代表的是一種把人放在首位、極力維護個人尊嚴的人文主義思想。
但是舞臺上最初映入我們眼簾的哈姆萊特是一個憂郁的王子。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與混亂、人世的卑劣與丑陋處處刺痛了他的眼睛,粉碎著他的理想。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覆了。
人文主義的理想在此時的他看來,不過是一幅用碎紙片黏合而成的水彩畫,狂風一來,吹得四散零落,連他自己都被吹到了死亡的邊緣。他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jié)了”的吼聲,他對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此時,在他的眼中,“大地這一幅大好的框架”變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涼的山岬,天空這一頂極好的帳幕,這一層鑲嵌了金黃色點子的房頂,也無非是一大堆結聚在一起的烏煙瘴氣”。至于“人”這一“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也只是一點點泥土罷了,這是哈姆萊特對“人”的地位的懷疑。同時,他開始懷疑人生、社會、周圍一切的人和物,精神世界的危機為他的憂郁注入了更深刻的內(nèi)涵。可見,嚴酷的現(xiàn)實已擊碎了他昔日的夢幻,他成了一個失去了信仰而面對未來矛盾重重、精神無所寄托的“流浪兒”。他美好的人文主義理想、對人性美好的認識,在丑惡的現(xiàn)實面前一點點消逝,在這種針鋒相對的內(nèi)心沖突中,哈姆萊特對人文主義產(chǎn)生了深度的懷疑,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靈魂支撐——人文主義。
雖然哈姆萊特對人文主義的理想產(chǎn)生了懷疑和顧慮,使他悲痛、失望,但他并不頹唐。在“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里,哈姆萊特拋開了復仇的行動,而去思考了人生、社會等重大問題,正是這樣一段獨白,使他在懷疑和顧慮中為自己尋找到了精神出路,重建已破碎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完成自己復仇的使命。他在痛苦的思索中了解現(xiàn)實,認識現(xiàn)實,同人性的丑惡作了殊死搏斗。他清醒地覺察到:“這是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把個人的復仇與“重整乾坤”結合起來,所以,他為父報仇,不僅是出于親情,而且包括了對正義的維護,對邪惡不義的憎恨。于是,一個復仇計劃就這樣演繹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圍。
在這個復仇的過程中,結局是悲劇性的。在丹麥宮中與雷歐提斯的決斗中,哈姆萊特用毒劍刺死了陰險惡毒的奸王,最終與敵人同歸于盡,完成了為父報仇的愿望,但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為這是他個人所無法承擔的。哈姆萊特的死,不是他個人的失敗,這其中不僅暗含了人性之善的毀滅,也宣告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破產(chǎn)。他的悲劇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也是歷史演變的悲劇。
《哈姆萊特》的悲劇意義,正是在于悲劇角色的內(nèi)心激烈的沖突,撼人魂魄。《哈姆萊特》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表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籠罩著一層人文主義的璀璨光輝,這部偉大的悲劇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審美與闡釋空間,是西方文學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哈姆萊特[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張沛.哈姆萊特的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曉凌.莎士比亞圣經(jīng)文學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