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作為英語學習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之一,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作用。高中英語閱讀課,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以《高中英語標準》規定的課程改革目標為依據,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養成自主學習和閱讀探究的能力,優化教學設計,提出了自主、探究、開放式的閱讀課教學模式,期望對英語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英語閱讀課 優化教學設計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00-02
一 問題的提出
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少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老師也往往忽略對這一能力的培養。然而,國家教育部制訂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加強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英語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并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提倡學生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顯著特征,改變原來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英語閱讀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筆者在英語實驗班的課堂教學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了自主、探究、開放式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 自主、探究、開放式的閱讀課教學模式的總體原則和注意事項
1.更新教學觀念,突出“人文性”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美國教育學家多爾也指出: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應首先更新教學觀念,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鼓勵、期望的語言和情感,使學生保持學習積極性,從而挖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提高英語語言素質,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
比如,在教授外研版選修六Module 1 Small Talk時,通過學生真實情境的表演,讓學生感受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的參與意識倍增,達到了語言交際的目的。又如,必修五Module 6 Animal in Danger一課,采用采訪瀕危動物的形式寓教于樂。擅長表演的學生模擬動物,呼吁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學生表演的生動形象。學生積極參與,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也提高了聽說能力,促進了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達到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設計的話題具有靈活性、開放性
結合學生實際,設計熱門話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多向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必修五 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時,從課堂的導入部分,教師就可以設計Brain storm 練習,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列出他們所知道的工作種類,并談論自己對某項工作的看法或自己的理想職業。然后,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體驗了推測主題、判斷段意、猜測詞義等練習,并從中總結出推測主題的常用策略、判斷段意的方法、猜測詞義的竅門等。正是由于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才使他們獲得了實用的學習方法。
3.教學手段現代化,內容要有創造性
教師應充分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充分調動聽覺和視覺,例如,掛圖、音像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課堂學習;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努力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例如,在教學必修二Module 3 Music的閱讀課時,將各種音樂片段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學生積極性高,課程引入自然貼切;又將本篇枯燥的說明文創造性地設計成具體的生活情境:假如你的祖父不懂音樂,認為音樂太吵,你向他介紹音樂的種類,并勸他喜歡音樂。以此來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深入情境,教學效果極佳。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發現:教師應善于靈活地運用教材,恰如《英語課程標準》中所言,要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或者替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或是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及調整教學順序等,以此來增加課堂容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4.教師自身要充滿激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學生
鼓勵學生喜歡“丟臉”、積極參與。學語言就不怕犯錯誤,害怕出錯,是學不好英語的。課前帶領學生大喊一遍:“I enjoy losing my face.”學生情緒飽滿、準備充分,非常樂于參與。
三 結束語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自學自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愛好學習的終身自主學習者。讓學生愛學、會學、學好,并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新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中英語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而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確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結合現實生活,優化教學設計,全面提倡學生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