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學校、家長對學生的要求也開始多樣化,不再只重視文化素質,更注重學生的身心素質,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于是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和“說教式”的“育”教學模式,除了給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以外,要求教師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教學心理技巧,因此教師要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以達到現代教育的要求。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作一初探。
一 教師多研習教育心理學,了解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教育心理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方向,即研究如何學、如何教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發展歷程中曾長期依賴于心理學,直到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實際上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早就在教育實踐中不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用興趣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并產生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應與時俱進。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就是促進教師“教”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的效果。教師肩負著傳播人類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教師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教育的質量與水平,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因而教師須研究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下準確地了解問題,進行科學的實際教學、預測并干預學生。
二 教師自身需有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及優越的心理素質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性認為教師只是教學生讀書,其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其實不然,教師不僅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而更應該是有感情的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強調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尤其要理解學生的心理,預測他們的問題。
三 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知其所思所想,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可見,他非常重視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活生生的人,教師若不了解教育對象,就無法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須多渠道接觸學生,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思想動態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做到對學生的情況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能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性,不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方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 運用情感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育家贊科夫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學生的情感是微妙且復雜的,再加上眾多學生在一起,只有一個老師難以發現學生情感的變化,更難做到兼顧所有學生的情感,因此若是沒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作后盾,就算我們知道情感教學有多好,也想運用情感教學,恐怕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的,內容豐富多彩,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堅持到底。但無論教學方法怎么變,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應充分發揮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且身心健康的人才。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