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人才競爭已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的軟實力。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學生不再僅要求擁有文化知識與技能,更是要擁有健全的人格。在我們中小學開設的各門學科中,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關系尤為密切。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語文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本文擬就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格教育作一探討,以期給同行們一些經驗借鑒。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格 人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03-01
黑格爾說:“知識教育是基礎,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對人一生的終極目標。”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新世紀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人才競爭已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的軟實力,何謂人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要求,但無一例外都要求其有良好的人格。在我們中小學開設的各門學科中,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關系尤為密切。它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有其獨特的優勢,其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人格教育。那么,作為老師,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 以身作則,用自身健全的人格影響學生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擁有健全的人格,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條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正即要有認真嚴肅、敬業愛生的教育精神,學高即要有寬廣厚實、多才多藝的學養才能。但對于教師來說,教師首先應是一個有著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一個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這些直接影響著教師行為的優劣及教育的成效。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人格、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方法,甚至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評價,甚至于把教師的好惡都遷移到教師所授的課程上來。因此,語文教師要有良好健全的人格;充滿人格魅力,以優秀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
二 教學中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切勿“滿堂灌”
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根本。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沃土,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正融入課文中,大膽發言、自由討論,想己之所想,說己之想說,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引起共鳴,達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倡師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和學生一起閱讀、探討、領悟、思考,使學生感覺老師和他們一樣也是個學習者,于是他們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尋求幫老師解決問題,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人格,提升了情感。
三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資源
語文知識浩瀚無邊,內容包羅萬象,若要在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我們須先將教材中潛在的有關人格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來,以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
如魯迅的小說《藥》,在教學中可結合魯迅的經歷及他對國民性格的深刻思考,再聯系當今社會種種讓人觸目驚心的現象,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舊中國國民人格的缺陷,即借歷史來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再如《為了忘卻的記念》一課,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文章,適當介紹那個時代的背景,以增加學生對那個時代的了解,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既而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項脊軒志》在傷感的回味中透著幾分溫馨,讓學生體會親情的可貴。
四 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
健全的人格其實不僅體現于高尚的道德,更多地體現于健康的心理,即擁有正常的智力、穩定而快樂的情緒、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因而教學中我們應多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語文競賽活動,如作文、朗讀、演講、辯論或知識搶答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明確告訴學生比賽重在參與,只重過程不重結果,強調自身的發展,在競賽中學會欣賞他人,贊揚他人,真誠地為他人的成就而高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總之,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高尚人格、高尚情操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學中采取各種方法,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成為一個品質純正、人格健全的人,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以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