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服務課程改革,解決教師培訓重心由課程理念向課堂教學行為轉移難題,我們采用了雙課堂主題課例式教師培訓模式,模式雖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其活力已充分顯示:優化了教師培訓資源、推介了縣域典型課改經驗、提升了參訓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豐富了研修員(引領教師開展校本研修的骨干教師)理論素養;研修員主動請纓,參訓教師樂在其中,基地學校積極配合,鄉鎮中心校進而思考活動鄉本校本化。如此備受歡迎的教師培訓成效讓我們感到欣慰。
一 模式的創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十個年頭,然而新課程教師培訓的任務依然艱巨。我們是培訓者,更應是培訓的研究者,我們期望突破教師(教師個體、群體,更或者是區域性教師整體)專業發展瓶頸。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歷經十年,中小學教師的課改理念已經具備,而把課改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的能力還十分欠缺,走進新課程的程度存在很大差異,部分先進學校、優秀教師實踐了課程改革,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多數教師卻只停留在觀摩學習階段,甚至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到最后卻兩手空空。課程改革綱要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行為沒有學會,優秀的課堂教學經驗又在質疑聲中丟棄。通過調研,我們深知,服務課改深化發展,教師培訓的重心應放在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上,教師需要課堂教學的觀摩引領、跟進式點撥訓練,而率先走進新課程、已經有了成型的課改教學流程的優秀教師,卻期望通過行動研究,跨過模仿走進理性,更深度的認識和解決課改中存在的問題,做有理論支撐的課改行家。基于對中小學課改現狀、教師培訓發展需求的判斷,我們把全員崗位培訓與骨干教師培訓合二為一,把教師培訓課堂與學生課堂貫通,形成了全新的雙課堂主題課例式教師培訓模式。
二 模式的結構
所謂雙課堂主題課例式,就是以學生實際課堂為例,通過現場作課、講解、評課,落實培訓主題,使施訓者與受訓者在學習共同體中實現各自不同的成長。模式共分前期準備、課例展示研討、后期跟進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主要是施訓者結合年度培訓主題,開展備課活動;課例展示研討階段主要是施訓、受訓者共同參與的作課、講解、觀摩、研討,學習研究培訓主題;后期跟進階段主要是受訓教師模仿運用,研修員跟蹤指導,總結提高。我們把基本素質優秀、已經取得課改成就的教師組成研修員團隊,朝著本土行家方向培養,與培訓專職教師一起作為施訓團隊,一次活動一般安排8~10人參加,設主持人、執教人、評委團,他們是課堂教學的研究者,他們的任務是發現并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梳理經驗走向理性,創新教學模式、引領農村課改;我們把聯片鄉鎮同學科教師組成參訓團隊,一般40~60人,能較好的形成研修氛圍,他們的任務是主題課例觀摩質詢,主題教學行為的認同、模仿與踐行。模式的特點是:培訓活動圍繞主題,以課例為載體、以問題為驅動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展開,研修員團隊與參訓教師群體互為資源、互為主體,共同參與、合作交流,在親歷親為中各出所力、各取所需。
三 模式的實踐要求
探索中我們也認識到,雙課堂主題課例式教師培訓模式的實施要切實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好培訓主題
教師培訓要有主題,有既定主題才能實現培訓本意,離開主題教師培訓就會迷失方向,活動就會改變性質,就會由共同學習變為評課、掰課、多幫一;主題要有實效性、針對性,培訓才不會淺嘗輒止、低水平重復;過程中要明確主題,為此我們規定,主持點明主題、基地學校課改經驗介紹涵蓋主題、現場課例展示主題、執教者剖析講解主題、合作交流圍繞主題、評委團點評升華主題、活動總結延續主題。
2.保證施訓受訓教師百分之百的參與
教師的合作學習需要組織,甚至比組織學生更要具體。培訓中我們要求研修團隊要布好局、把握好生成,唱好雙簧,參訓教師群體按鄉鎮、學校分組,促使研討交流勝似擂臺比武,鄉鄉、校校、組組不甘落后。培訓過程中我們的原則是:做減法消除惰性(活動開始做隆重的開班儀式,過程中做好分組要求,后續跟進安排結對幫扶,全程盡可能減少游離于活動之外的教師,參訓教師要做到積極主動);做加法營造氛圍(多鼓勵表彰,多質詢引領,緊張有序,樂此不疲,做快樂培訓);做除法分解主題(大題化小,小題分組研討,組組人人都有任務,研討不留死角);做乘法放大效能(展示交流、智慧碰撞、成果共享)。
3.形成合力,突出重點
模式本意在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課例為載體,打破以往培訓者所獨有的偏向于理論的話語。但是單純的給出“該如何操作”,不講“為何這樣做”,也很難讓教師信服,如何引領研討形成合力、突出重點、分層遞進完成培訓任務是該模式操作的技術難點,目前是配之主題小講座予以解決。
4.安排好有效的后期跟進
以往培訓之所以不受重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只培不訓,只管灌輸不管應用,工作做了一半。本模式中的施訓、受訓者來自一個鄉鎮、一個學校、甚至一個教研組,為后續與學校結合安排結對幫扶打好基礎,從此教師培訓就能做到有始有終,終究是廣大教師課改技能的形成與運用,是廣大教師特色有效課堂的誕生。我們認為這不是越粗代庖,而是更大培訓舞臺的搭建!
〔責任編輯:高照〕